胡楊和紅柳 - 雷競璇

胡楊和紅柳 - 雷競璇

想想到新疆時會再看到這兩種奇特的植物,心中不免興奮。
我是兩年前去羅布泊途中認識胡楊和紅柳的,這兩種都是亁旱地區的特有植物,在極其惡劣的環境裏頑強地存活,觀之令人動容,後來在古籍裏又讀到若干記載。
胡楊是高大的喬木,可以長到二十多米。根部會長出新苗,因而往往形成一片,稱為胡楊林。這是古老的樹種,能耐亁旱和鹽鹼,可以在其他樹木無法存活的地方茂密地生長。為了吸收地下水,根部很發達,因是枯死之後,仍長期屹立不倒,不怕風沙吹襲。尼雅遺址裏頭有一些死去估計已有千年的胡楊,現在仍矗立着。在古書裏,這種樹稱為胡桐,只是近代植物學將之歸入楊科,才改稱胡楊。
胡楊的葉子很奇怪,幼小時有如柳葉,之後變成桃葉,長成後有的如桑葉,有的如桐葉,有的如楊葉。高大的胡楊往往頂上長着桑、桐或楊葉,樹幹底部則生出柳葉桃葉。秋天時葉子金黃,非常漂亮。西北民眾多視之為神樹,在風沙漫天,寸草不生的地方竟然長得這樣英偉俊拔,不是浪得虛名。
在更為亁旱,胡楊也生長不了的地方,就會看到紅柳,這是一種灌木,叢生的葉子細小,向四周伸展,將吹過的幼沙擋住,令之沉澱,形成泥土,紅柳便在上面繼續長出枝葉,漸漸地一株紅柳就成了一個沙丘,當地人稱為紅柳包或紅柳堆。原來的枝幹於是埋在沙裏成了根部,上面繼續長出新葉,時間久了,沙丘可以高到十多二十米,非常壯觀。在沙漠裏找尋紅柳很容易,看到沙堆就看到紅柳了。這種植物開細小的紅花,所以稱為紅柳,古書則稱之為檉柳。每年開花三次,故此又稱三春柳,是個優美的名字。紅柳枯死後,沙堆因風蝕而解體,盤纏糾結的根部暴露出來,撿拾容易,非常旺火。
中國人是漢代經營西域時認識到胡楊和紅柳的,史書的最早記載見於《漢書》,在有關樓蘭的段落中,原文如下:「地沙鹵,少田,寄田仰穀旁國。國出玉,多葭葦、檉柳、胡桐、白草。民隨畜牧水草,有驢馬,多橐它。」
(新疆三題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