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國佔全球生產總值只有6%,但由於經濟增長速度持續拋離其他主要工業國,去年中國再次成為全球GDP增長貢獻最大的國家。適逢美歐受次按問題困擾,經濟正趨放緩,因此未來一年,中國經濟前景如何,對全球投資氣候將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談論中國經濟前景時,常常會同時聽到兩種似乎是互相矛盾的憂慮:(1)中國經濟是否過熱?通脹有否失控?(2)宏調加上美歐經濟放緩,會否令中國增長急速下滑?次按問題無疑為美歐經濟帶來沉重打擊,但對中國及其他主要新興經濟國家來說,卻是一場可有效地為經濟降溫的及時雨。料中國今年將仍以接近11%高速增長,惟過熱的風險已稍消退,未來中央不應推出過份激烈的宏調措施,反而該把着眼點放在改善結構性的經濟增長不均。
宏調漸趨克制
去年中國出口往亞洲(不包括日本)、非洲、拉美、中東及俄羅斯等新興市場,已超越往美、歐、日成熟市場的出口總和,對後者的依賴趨降。更重要是,中國佔全球總出口比例正與美國看齊,短期內更有超越之勢,成為全球最大出口國。現時美國以外的環球經濟勢頭尚算良好(見圖),未來中國要保持增長動力,為己為人都同樣重要。
過去幾年,國內工業投資大幅攀升,設備使用主要是由出口增長所吸納。因此美歐增長放緩,變相等同在中國釋出通縮壓力(deflationary),有助抵銷國內經濟過熱的風險。由於整體就業不足率仍偏高,料中央不會貿然大幅加快人民幣升值步伐,08年料只會升值6至8%,還須視乎美元於外圍的表現,若整體美滙回穩,則可減少人民幣升值壓力。
防禦能力已增
由於核心通脹持續受控,未來人行的加息策略,該着重改變實質負利率對資產市場造成的投機風氣。在這前提下,略為提高存款及貸款息率、增加股票及樓房供應量,及加快「排洪」等多方面的策略同樣重要。過去10年,國內金融體系及企業資產負債情況已大有改善,即使外圍經濟意外地持續下滑,國內經濟現時已有較高的防禦能力。此外,中央亦可透過增加建設農鄉及社會保障的開支,減低經濟收縮的風險,並借勢重整國內結構性增長不均的狀況,對收窄貧富懸殊及提升社會穩定有正面幫助。
富邦銀行(香港)
第一副總裁兼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潘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