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先生現年26歲,從事資訊科技行業,兩年多前開始炒股,可惜投資失利,手上8隻股票全部「坐艇」,賬面虧蝕4萬多元。他的股票組合現值12萬元,因「手風」不順兼沒有時間緊貼股市,有意轉買基金,希望投資專家教路,30歲成為百萬富翁。
郭先生第一次投資的股票是南海石油(076),05年時以每股0.5元買入2000股,持有至今,上周五收報0.148元,賬面蝕704元。近半年,他投資股票的運氣相當差,郭先生呻:「都唔知點解會咁黑,買親嘅股票都差唔多摸頂入,好似隻復星(656),14蚊買,家陣股價得番唔夠8蚊,足足冇咗四成幾。」
無暇睇市 轉買基金
郭先生說:「投資股票最主要係聽消息、睇報紙推介,好似買隻東方航空(670)同中石油(857),諗住前者有新加坡航空入股,後者有高油價支持,股價都唔會點差,點知一樣坐艇。」加上郭先生未來工作會相當忙碌,未必有時間跟貼股市,故希望改為投資基金。
《個案》
讀者:郭先生
年齡:26歲
婚姻狀況:未婚
職業:資訊科技
月薪:4萬元
資產:股票總值約12萬元、現金7萬元,每月可動用2.5萬元投資
風險承受力:能承擔高風險,爭取最高回報
投資目標:30歲前擁有100萬元
症狀:投資不善,過於集中股票
建議一
買重亞洲商品基金
郭先生希望在30歲前,擁有100萬元的資產並不困難,即使不作任何投資,每月儲蓄20,834元亦可達致目標。不過,透過月供基金,可有約束地投資;亦毋須像投資股票般,必須緊貼市況。
假設每月基金供款額2.5萬元,綜合目標回報12厘,4年後可望得1,530,565元回報,而10年後資產更可增至5,750,967元。
目標年綜合回報12厘
建議5隻基金,主攻亞洲股票及商品基金,每年目標回報8至20厘,中至高風險(表1)。
‧JF中國基金──目標回報15至20厘
中國基金是投資組合中不可或缺的一員,雖然去年中國股市累積很大的升幅,今年存有不少隱憂,市況料大幅波動,但透過基金一籃子投資內地股票,能有效分散風險。
‧景順印度股票基金──目標回報15至20厘
印度人均收入增加,刺激內需,加上全國人口平均年齡只有25歲,都是願意花費的一群,有利推動消費市場發展。未來5年,印度會投資3200億美元發展基建,相信將刺激經濟持續增長。
‧寶源農業基金──目標回報10至20厘
今年農業商品前景仍然看升,寶源農業基金投資小麥、大豆、咖啡及棉花等期貨,基金價格直接反映農產品價格上升,亦透過定息工具,減低農產品期貨的風險。
‧美林世界黃金基金──目標回報10至15厘
美元弱勢對金價有正面支持,黃金有進一步上升空間,今年金價料突破每盎斯900美元,樂觀預測更會升穿950美元。美林世界黃金基金主要投資世界的金礦上市公司,可捕捉黃金升值機遇。
‧鄧普頓亞洲債券基金──目標回報8至12厘
亞洲地區債市受次按風暴影響較小,鄧普頓亞洲債券基金主要投資政府及公司債券,風險相對較小,能為基金組合帶來穩定的回報。
建議二
壯士斷臂整合股票
建議以現價沽出前景並不吸引的南海石油、大昌行(1828)、東方航空及復星國際,只保留資源股中石油、中海油、神華能源(1088)及南方航空(1055)。另將沽出的股票,加上7萬元現金,合共約10萬元,轉買中國中鐵(390)、新世界百貨(825)及九龍倉(004)(表2)。
‧中國中鐵
受惠內地十一五規劃,未來將會投放大量資源在鐵路項目上,相信中鐵發展潛力龐大,可作中長線持有。
‧新世界百貨
集團積極發展內地業務,店舖網絡遍佈全國,隨着內地消費市場日漸擴大,相信股價有進一步上升空間。
‧九龍倉
負利率環境有利資金流向樓市,九倉擁有7500萬方呎土儲,足夠集團未來7年發展所需。
評語
錯在唔定止蝕止賺位
亨達集團研究部董事黃敏碩表示,郭先生投資股票的最大錯誤是不定止蝕價,寧願無了期等待股價「浮出水面」,錯失機會成本。投資者在買股票前,要先定好止蝕價,可設在100天平均線;除止蝕外,亦要定止賺位,可考慮設於高位回落的10%。
此外,投資者選擇股票前,亦要先做功課,不要道聽塗說貿然入市,要揀有實業務及盈利的股份。
切忌靠消息買股
要小心分析股票估值,參考市盈率,研究公司業績跟股價升幅是否合理,忌買僅有概念的股票。去年至今,港股已累積相當升幅,部份股票市盈率偏高,投資者須謹慎入市。
貼士
睇好地產注資概念股
黃敏碩表示,港股今年續受美息走勢、次按問題及內地宏調等因素困擾,但本港經濟基調持續向好、企業盈利穩定增長,恒指今年合理估值為32600點,最樂觀可上試35600點,而H股指數有機會上闖22500點。
隨着恒指成份股的國企比重增加,受內地股市及國策影響,港股的波動性亦會提高。
投資者今年可吼負利率增值股,負利率重臨加上通脹持續,資金流向股市及樓市,有利地產股如長實(001)及新地(016),一些具回歸概念及具注資概念的股份亦可考慮,前者有中移動(941)及中海油(883),後者如中國遠洋(1919)及中煤能源(189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