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不一定要有益 - 林夕

開卷不一定要有益 - 林夕

馬克吐溫幽經典巨著一默:「人人必讀但卻沒有人願意讀的作品就是所謂經典。」
公認的經典大部份在頁數方面都是巨著,望而令人先畏而後敬。可能是教育時期的殘餘影響,一提到經典,讓我想到的就是巴金的《家》《春》《秋》,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莎士比亞的一眾劇本。例如莎士比亞,在學時因課程關係,才被逼讀過《李爾王》與《王子復仇記》,因為是經典,故拿來作為翻譯的範本,須另讀梁實秋卞之琳的譯文對照,是為譯評課程所需。莎翁的英文不是現代人看的,所以不能以閱讀來形容,要「研讀」兩個字才配得起。慚愧的是畢業後已沒有膽識氣量再接觸莎翁其它經典,總記着生有限而出版的速度無限,又因人所共有的陋習,愛先易後難,速食式的讀本看了很多,那些經典卻總像能超越時代,慢慢有機會才看吧。
與經典相對的該是閒書,求學期間看得最多的就是所謂閒書,有次訪問,問對我影響最深的作家,我沒有做作,說是亦舒,當時充份感到訪問者臉上流露的驚訝,我心想,你以為是誰誰誰才不失禮?當時亦舒只出到一百多本左右,但當一個人每三四個月就看她一本,已足夠影響最深了吧。
求學不是求分數的話,開卷也不一定抱着要有益的功利心,如果看書不能看得津津有味,給你啃光人生必看百大經典也是白看,吸收不到營養。幸而回頭已是百年身,金庸已從閒書變出金學。於是我也可以大聲的告訴人,看了起碼十幾本經典。而我在寂寞地等待衞斯理及亦舒,何時才隨時間成為經典,因為那的確是我看得最多的,我看書生涯中的經典。

逢星期五至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