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湖四海:醫改帶來投資契機 - 因念

五湖四海:醫改帶來投資契機 - 因念

最近一次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香港人焦點都集中在特首曾蔭權的政改報告;隨着有關決定公佈後,筆者無意(應該說無力及無奈)在此多談這個已經揭盅的政治「主菜」,反而其他「甜品」,可能更讓人回味無窮。例如國家衞生部主導的《國務院關於城鄉醫療衞生體制改革和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督情況的報告》(下稱醫改報告)。

政策下放病人待宰

所謂醫改,源於79年中國改革開放後,把計劃經濟下的醫療系統,以「按經濟規律辦事」的原則,徹頭徹尾轉變,經過幾年討論和試驗,正式在85年開始。其中最關鍵的是由原來百分之百政府資助,變成政府下放政策與醫療系統,向病人直接收取費用,包括檢查、住院、醫治、藥品……等。
事情一直演變到90年代後期,整個醫療系統已經市場化,一般人看病都習慣了醫院以牟利的刀砍下來的一刻;由於投放錯位,就連最基本由國家承擔的公共衞生,也變得千瘡百孔。轉捩點──發生在2003年,國家終於驚覺完全放手和市場化的醫療改革,不能抵禦如SARS一類突發疫症;痛定思痛,終於要對全國四萬多家醫療機構(包括醫院、診所、衞生院等),進行另一次改革。

醫療廠家料受追捧

中國醫療問題,已集中在「應該是市場主導,還是政府帶動?」就這次的《醫改報告》,似乎更強調後者,說明「要強化政府責任和投入,確立政府在提供公共衞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中的主導地位」。
隨着有望明年初落實的醫改方案,筆者相信,中央和地方政府會大幅增加衞生投入,這對於醫療生產廠家(如生產中低端藥品的藥廠),的確是新一年的第一份禮物。我們這群「餓着」的投資者,也好像看到了一份「誘人的蛋糕」在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