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朋友辦電子文化雜誌,開闢一個欄目介紹漫畫家,講完本土的幾米、賴馬之後,竟已有斷炊之虞,問我怎麼辦。我當即請她把視線轉來香港,放眼看去,要找十來二十個有個性的漫畫人不是問題。
有時也收到大陸讀者寄來自製繪本,翻了翻,瞞不住良心,只能說:誠意可嘉,創意欠奉。歸納起來,只有三條路線:仿幾米、仿150cm的高木直子和仿畫大頭妹的奈良美智。雖然一批80後的年輕創作人已默默起革命,偶爾靈光乍現,但始終未成氣候。而大陸流行創意界最大的問題,仍然是視野不夠開闊。
說真的,兩岸三地漫畫界,以香港最有活力最多人才。藝術中心的漫畫工地計劃,像閱兵一樣檢閱了一些中堅份子,開列的名字個個都有獨立生命與風格,令人由衷欣賞。最初必定走獨立出版之途,獨自摸摸索索起來,難得又能堅持下來,漸漸做出成績。我說他們才是香港之光。
最近看見智海和江康泉用漫畫騎劫香港文學,以圖輔文,甚為驚喜。就算不是完全成功,但起碼有心人肯嘗試,為兩種表達形式創造了crossover的可能性,這個實驗品,丟到兩岸漫畫壇可是一枚威力十足的炸彈。
漫畫的感染力有時超越文字,共鳴在無言之處。像有台灣好友極迷戀楊學德的藍田屋邨回憶,有趟她逐格逐格解說給我聽,若干細節就連我也曾大意忽略,遂更興致勃勃跟隨外地人的目光遊逛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