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約一成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即俗稱乙肝帶菌者,其中四分之一患者最終會因肝癌或肝硬化等併發症死亡;患者可服食乙肝藥物抑制病毒,從而減低併發症的風險。一項研究發現,越早使用藥力較強的新一代藥物清除病毒,能有效控制病情,更可減低病毒在社區傳播的風險。
該項由中文大學肝臟專家領導、有135名來自八個國家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參與的研究,比較了患者服食最新第四代藥物「替比夫定」與第二代藥物「阿德福偉」的效果,以及由阿德福偉轉食替比夫定患者的療效。結果發現服藥52周後,60%及38%服用替比夫定及阿德福偉的病人,血清中病毒含量已下降至無法檢測的水平,而轉藥組則有54%病人出現相同效果,比率較只服用阿德福偉的病人高。
香港大學另一項名為「GLOBE」的研究也發現,60%服用替比夫定的乙肝病人服藥一年後,血清病毒下降至無法檢測的水平,較服食第一代藥物拉米夫定組病人高出兩成,出現抗藥性的比率也較低。
避免出現抗藥性
中大肝臟護理中心主任陳力元表示,研究結果反映越早使用強效藥物治療,越能大幅降低病毒數量,減低患者日後出現肝硬化等併發症的風險,也可避免出現抗藥性。他解釋帶菌者的病毒數量若到達無法檢測水平,更可減低傳播乙肝風險,但並非每個帶菌者都需要接受藥物治療,應按醫生意見選擇合適的療法方法及藥物。
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學系教授兼肝臟專家黎青龍表示,感染乙肝病毒初期並無病徵,但能盡早抑制病毒繁殖,是斷定治療效果的關鍵,故建議乙肝病人應定期檢查病毒數目,以選擇合適的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