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次美國總統選舉的戰情比過去幾屆都要激烈,都難以預測。不管是民主黨或共和黨的選情都在變化中,並沒有任何一位參選人可以脫穎而出。就以有望藉反布殊重掌白宮的民主黨為例,原來的大熱門──希拉莉陣前脫腳,非但未能拉開跟其他對手的距離,反而被政壇新星奧巴馬迫得透不過氣來,近期民意支持度甚至輕微落後。若果她在頭幾個州的黨內初選未能勝出,或被奧巴馬拋離,第一夫人變成總統的美夢便可能迅速幻滅。
而在共和黨方面,選情更是撲朔迷離。較早前被視為實力分子的前紐約市市長朱利亞尼聲勢不斷下滑,在首先舉行初選的艾奧瓦州更是三甲不入。新晉的熱門人選如赫卡比、羅姆尼、麥凱恩民意支持度也不相上下,誰也沒有明顯的優勢。究竟那一個參選人能代表共和黨出戰十一月的總統大選,恐怕還要經過好幾個重要州份的初選才能看到瞄頭。
兩個主要政黨的選情都處於膠着狀態有好幾個原因。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多位熱門參選人各有不同的缺陷,令選民未能放心全力支持他們。民主黨方面,大熱門希拉莉在黨內經營多年,得到不少黨內派系的支持,而她的公職經驗也比對手優勝。只可惜希拉莉朋友雖多,政敵更多;保守派對她恨之刺骨,白種男性選民對她也有戒心。這些都令她難以凝聚多數支持。新星奧巴馬外形討好,又得到名嘴OprahWinfrey支持;但他踏足全國政治舞台不過是近一、兩年的事,在民主黨內的人脈、支持遠不如希拉莉。他要脫穎而出,贏得選民信任也不容易。至於共和黨的一眾候選人不管是公職經驗、政見、政綱都沒有很大分別,都未能予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共和黨的支持者自然難於選擇。
候選人不突出只是問題的一部份,更關鍵的是美國人在經過布殊政府七年多的折騰後有強烈的求變之心,希望可以收拾好布殊政府的爛攤子。只是他們還不知道該怎樣變,只是他們還不知道該由怎樣的人帶領國家求變。在十五十六的心態下,選情自然不清不楚。
說布殊政府留下的是爛攤子並沒有誇大。從美國的國際地位來看,二○○一年他上任時,美國是國際社會的寵兒,美國的政治、經濟、外交、文化影響力如日中天。到現在,美國陷入了一場沒完沒了的伊拉克戰爭,開罪了大量盟邦好友,被不同國家的人民選為不受歡迎的國家。
從政治上來看,七年的布殊管治,令美國內部的黨爭越演越熾烈,民主、共和兩黨幾乎在任何重大議題上都沒有互信,都無法合作。往下來不管誰當選總統,都不容易重建兩黨合作的基礎。
從經濟上來看,克林頓離任時留下不少財政盈餘,但布殊主政七年,財政盈餘已變成巨額財赤,而且赤字有不斷擴大的趨勢。至於經濟表現同樣差勁,近期更因次按危機及資金緊絀而出現衰退危機。
也就是說,美國人面前的不僅僅是個別的問題,不僅僅是應否從伊拉克撤軍的問題,不僅僅是經濟會否衰退的問題,而是政治、經濟、軍事、外交都問題叢生,都危機重重。
任何人想當選總統,任何人要當選總統,都要讓選民相信她或他有能力處理及解決這些問題,有能力扭轉過往的失誤,有能力收拾布殊政府留下來的爛攤子。但以目前的選情來看,選民顯然還未看到這樣的人選!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