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女性,年齡是跟佛地魔異曲同工的「YouKnowWhat」,起不了量度成長功用;到某天你對着衣櫃苦惱配搭上班服,不經意道「真懷念穿校服的日子」時,抱歉你真的偏離「少女軌道」了!更別興高采烈跟人閒聊當年校服,事關旗袍、格仔、水手裝,一款一個年代,顏色選材各有歷史。這些年,由款式尺度到高度跟脂肪度,都可唱句「鬆啲!依池瀨」,故請把你的校服收進衣櫃,別讓它出賣你的身世!
記者:馮冠芝
攝影:王文忠
部份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最悠久校服店 100%原創
中學時我的校網有兩間好學校,條件相若,最後我捨棄有泳池那間,原因在於該校穿旗袍校服!怨念誰人大整蠱,妄想學生妹個個身材如舒淇?找來現存香港歷史最悠久的校服老店──豐昌順第二代傳人方業光,道出一代一個價值觀。
藍旗袍 如高清
原來我視若鬼魅的藍色旗袍校服,對30年代的人來說,恍如現在的高清電視,新潮高貴!因為當時染布技術差,衣服易脫色,旗袍校服只能純白一片,至36年方業光引入電動染布技術,在布匹上先染哥士的,使布料不會脫色,繼而引起一眾貴族名校青睞,香港真光中學就是第一間選用淺藍色旗袍的中學,穿上去好比現在穿Prada,「旗袍校服人手親裁,一件過不駁衣袖!賣$15一件,那時我們家中的工人,月薪才$10。」
大地褸 機械人
想當年,我對校服的恨有如滔滔江水,近日氣溫降至十度,不禁讓我憶起「大地夢魘」,那件禦不了寒,穿上去的確好凉的絨布校褸,寬闊的肩膊讓人有打美式足球的錯覺。始作俑者,居然也是方業光!「50年代香港比現在冷得多,學生都在國貨公司買棉襖,但學校覺得不夠歸一,我便以西裝作藍本,畫好紙樣交上上海做,該公司就是大地。」聞言,偷偷怒瞪對方一眼,思及敝校副校長曾以「癌細胞」比喻不穿校褸的學生,我道那些彩藍、軍綠、棗紅、啡黃大地褸,更像細胞病變!「校服顏色反映了學校的宗教色彩,如伊斯蘭學校用綠色、佛教用黃、道教用橙等。」唉,以50年代指標,西裝大褸做校服確瀟灑,只是沒人想過眾校癡戀大地,延續機械人大衣至90年代,才漸漸式微。
每10年 學生高2吋肥3吋
跟方業光聊天,像翻開一本香港校服史。二戰後他子承父業,為真光製作首件藍色旗袍後,便將豐昌順由布行轉型為製校服。17歲,他跑遍全港學校游說,遇佛教校長聊釋迦、基督教講耶穌,一張張校服定單傾回來,亦見證不同變更;最明顯的是軟尺一出,今昔之別昭然若揭,「我做了統計,發現每10年,學生平均高2吋肥3吋!去年我幫個中四生度腰圍,竟有56吋,我把尺得60吋咋!」又遇過5呎9的中一生,「衣池鬆啲」的進化論讓82歲的他嘖嘖稱奇!
從懷舊到破格
辦教育的抱負,原來還可在一條校裙中體現。真光中學70年的堅持,寫下另一篇章的保育;創意中學的破格,還不過是為名副其實鼓勵學生創意。
真光旗袍 為港增光
豐昌順為真光製了藍色旗袍而聲名大噪,他更與香港真光第一代校長何中中結為好友,一起度出旗袍,「當時旗袍是讀書人的日常服。顏色方面,雖然有新技術,但顏色不多,而真光是第一間選了3000號的藍色,那是較開朗的天藍色。」現任校長關雪明娓娓道出真光旗袍史。由1936年至今,旗袍已成為真光的一部份,「我們曾派問卷調查,學生家長大部份要求保留旗袍校服。所以多年來,旗袍會改動長短、在開衩位加布防走光,小變則有,卻不會換掉旗袍。」可稍一大動作便「嘶?」一聲「爆衩」,但旗袍校服正正引證中國傳統文化要求女性「喜禁大笑,行禁闊步」。向來不重視文化保育的香港,竟是在華人地區唯一有校服旗袍的地方!鐘樓保不住,慶幸還有真光、英華等女學生,用生活記載歷史。
兆基戰國 七色創先河
若說方業光、真光學校是保留校服歷史,那麼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即是編寫新的歷史!學校旨在培養創意人才,連校服都五顏六色,恤衫、PoloShirt、褲、裙、Jacket,任意配搭,加飾物、咩色襪都任你!「傳統學校鼓吹單一化,校服當成管理手段,體驗學生服從性;而我們學校主張多元化及學生自主性,以校服教育學生,他們有權選擇,發揮更多的可能。」該校創意教育小組May與Eno道出何解「整色整水」。其他學校有便服日,兆基就有「FormalUniformDay」,要求學生襯出最靚校服比賽,羨煞旁人。天下沒免費午餐,靚校服要吃貴午餐,「食肆通常會給穿校服的學生折扣,但那些餐廳不信我們學生身穿校服,最後要學校發信予附近食肆證明!」
誰知校服設計師陳米記,說這些校服其實BacktoBasic,「我設計的,是最原始最基本的一件襯衫,只着重Cutting、用料。我希望學生從這基本的校服出發,在這框框中發揮,比起無邊際設計有趣得多。」一件校服挑戰現今教育界保守尺度,這回的「衣池鬆啲」真正令學生體驗「求學不是求分數」。繼旗袍校服後為香港校服史塗上七彩一頁,其意義不言而喻!
校服進化論
開埠-30's 白旗袍過節先着
在真光藍旗袍前,早有白色旗袍校服,但當時此校服甚為貴重,學生不會天天穿,要過時過節先着,當Ball衫多過校服。平時上課,就以上衫下裙最為普遍。圖為當時香港校服,以有領大襟上衣,女配裙男配褲,是香港最古老的校服樣式。
40-50's 貴者旗袍貧者妹仔
二戰後,學校規定學生須日日穿校服。旗袍校服由人手剪裁,一塊布裁出整件旗袍,是有錢人兼名校象徵。平民化的學校,如自中國遷港的西南中學,繼承國內樸素傳統,校服以「妹仔裝」、上衫下褲為主。以方業光所知,現時本港還有一間天主教中學穿此校服。
60's 領呔.大地.百褶裙
學校以每年20%增長,套方業光一句:「行到街市個個着旗袍!」所以校服款式開始轉變。受英國影響,領呔、西裝款校褸,亦相繼出現。
70's 校服新浪潮
70年代,不止香港電影有新浪潮,從外國回流的香港人,有導演也有校長!校長們將外國所見校服帶進香港,水手裝、樂隊裝、蘇格蘭裙百花齊放。
80、90's 換湯不換藥
基本款式已沒多大變更,反而在花紋上,鍾情格仔。方業光話:「因為格仔多變化唔易撞色。」而90年代最大貢獻,是大地褸終於回歸大地!由風褸取代。由於香港一年熱過一年,絨綿外套唔夠實用……以上是官方解釋!大地何解返屋企?在心中啦……
千禧破格謎之簡約
兆基破格能否成主流,一切言之尚早。除此以外2千年代看不出校服有多大變更。惟有說說至今都解不開的謎。無論方業光還是其他資料,少有提及圓領而無設計可言的連身校服裙,無論淨色格仔,呢類超簡約主義校服流行至今,係一個謎。
《香港故事》之校服
播出日期:1月7日(7:00pm)
播出頻道:亞洲電視本港台
港台網上廣播站 http://tv.rthk.org.hk視像直播及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