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名詞,在報紙上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這就是「拍板」。
香港二○一七年可以普選特首了,由胡錦濤主席「拍板」。中國推出解決豬肉供應的辦法,由溫家寶總理「拍板」。香港西九龍文化娛樂計劃,由煲呔曾「拍板」──諸如此類,事無論大小,都要有個人來「拍板」。
有個略通中文的美國人問我,「拍板」是怎麼一回事?我用中文跟他解釋了半天,才讓他明白,中國人手裏有權還不行,還得有塊「板」。
有權的人手裏拿了塊板,召集手下謀臣,討論一件事,鬧哄哄,七嘴八舌,辦法不少,廢話很多。說話的人一邊說,一邊看着主事人手裏那塊板,看幾時拍下來。
主事人不一定個個有主意,但手裏卻有塊板。看着眼前鬧哄哄的景象,一定要有定力。那隻舉在空中的手,也要定,不可舉上舉下,不可隨便顫抖,因為任何微小的動作,都會影響眼前這班人的情緒和智力。
所以主事人身體一定要好,精神盡量要正常,並且最好通一點音律,明白音律之中,有快板、中板和慢板之分,不可亂彈琴,不可拍錯板。
身體好,精神正常兼略通音律的主事人,還要氣定神閒,任面前這群謀臣吵成一鍋滾粥,也要從這鍋滾粥裏看到哪些米粒已經開花,哪些米粒還有點夾生。
非如此不可。但又不是個個做得到。
於是一些缺心眼缺定力的主人,被吵得心煩意亂,精神緊張,謀臣們爭完說完,看看他不由自主舉起手來,便個個瞪眼相視,「拍呀!」「拍呀!」「拍呀!」──拍?拍哪一個?拍什麼?心裏沒有主意,只有巨大壓力,手一抖,「啪!」那塊板不由自主拍了下來。「好呀!」群情歡騰,只有那主事人心裏暗嘆一聲:「唉,又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