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湖四海:調控樓市新政劍指需求 - 扶偉聰

五湖四海:調控樓市新政劍指需求 - 扶偉聰

內地央行與銀監會近日下發補充通知,明確對市民購買第二套住房申辦按揭貸款的認定標準,以「家庭」為單位,並列明「家庭」是包含借款人及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嚴格約束各商業銀行先前模糊的信貸標準。

將刀口架在需求上

早在九月份,內地的「房貸新政」,就制訂出把內地居民購買第二套住房的首付比例,大幅提升至四成,同時把貸款利率提高10%,這一規定,首次把宏調「刀口」架在購房需求上。
個人房貸乃銀行業優質業務之一,商業銀行長遠發展,大多依賴個人業務的市場佔有率。內地曾訂下了擺脫以出口拉動GDP的舊有發展模式,改為着重以內需刺激經濟增長。在這種思維下,房地產消費屬鼓勵項目之一,加上購房換樓,其支出金額屬消費之冠,對經濟流通貢獻甚大。順應這一國策,商業銀行在房貸業務中扮演重要角色,鼓勵私人貸款,給予購房者優惠利率,在樓價不斷攀升時,又允許轉按、加按,間接鼓勵投資等,為整個房地產市場增添動力,也為銀行自身發展帶來可觀收入。

不同解讀為保肥肉

不過「新政」出台,讓銀行業感到極大挫折,私人房貸這一塊肥肉誰願放棄?於是,對「第二套住房」作出不一致解讀,自然讓人理解。有銀行提出以個人而不是家庭為核定對象,有銀行認為過往供款完結後,再購買新房可不認定為第二套……就在業界對房貸這個「蛋糕」回味不已時,政府再度出手,來一個補充通知,確實引來多方反應。
市場變化從來依賴「供應」與「需求」。如果說,內地多次宏調都是把重心放在控制投資信貸規模,以抑制供給的一方,那麼這一回,是首次以抑制個人房貸,減緩市場需求。儘管這種嚴厲的房貸政策,控制樓價過快上漲,對長遠樓市走向健康和理性有正面效應,但方式和力度,對房地產市場以至內地經濟發展,同樣產生極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