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動物普查發現 港人經常張冠李戴<br>專題報道:赤麂誤當黃麖

哺乳動物普查發現 港人經常張冠李戴
專題報道:赤麂誤當黃麖

漁農自然護理署全港哺乳類動物普查顯示,箭豬與赤麂是最常見物種,水獺和板齒鼠最罕見。港人常說看見黃麖從未在普查中發現。調查人員記錄過不同顏色的赤麂,懷疑過往錄得的所謂黃麖其實是淺色赤麂。記者:蔡元貴

科學家不會指鹿為馬,但是把不同的鹿科動物身份調亂則不出奇。赤麂與黃麖兩種相似的哺乳類動物,多年來一直困擾香港生態學家。六、七十年代的科學家曾以為,黃麖是港境內唯一的小型鹿科動物,但近年已有專家發現,現存的所謂黃麖紀錄,體形比鄰近地區的黃麖為大,懷疑牠們是赤麂而非黃麖。

黃麖較小 赤麂較大

漁護署02至06年,用紅線自動攝影機調查本地中型至大型哺乳類動物狀況,從未發現港人常說的黃麖,反而常發現赤麂。兩種動物很相似,黃麖較小,膚色由黃色至棕色都有;赤麂則較大,一般呈紅棕色。
赤麂四肢細長,雄性長有兩支大的角柄,雌性無角,但雄性長有突出上顎的犬齒。漁護署的調查發現過不同膚色的赤麂,一隻淺色,一隻深色,但兩隻都是赤麂。調查人員估計,以前紀錄過的所謂黃麖,其實是淺色的赤麂。
整項調查覆了全港494個攝錄點,共攝得10,389張照片,結果錄得17種哺乳類動物,俗稱箭豬的東亞豪豬最常見,超過兩成的照片都是豪豬的寫真。赤麂照片也佔兩成,其地區分佈比豪豬更廣。

《黃麖》

5種動物 港列稀有

調查並發現了5種在香港列為稀有的動物(表),當中食蟹囗、穿山甲和歐亞水獺都是本地原生物種,特別受關注。穿山甲是本港稀有品種,曾有人表示在大嶼山、馬鞍山、西貢及金山發現其蹤影,但漁護署基於保育理由,無在是次調查中發放牠們的分佈詳情。

五種本港稀有哺乳動物

《食蟹囗》
特徵:體長45-50厘米,棕灰色,肩膀有白色斑紋
分佈:蓮麻坑、船灣及八仙嶺郊野公園

《歐亞水獺》
特徵:體長70至130厘米。四肢短,趾間有蹼,有短小利爪
分佈:米埔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

《黃腹鼬》
特徵:體長26-34厘米,體毛短,背腹毛的分界線明顯
分佈:新界東北

《板齒鼠》
特徵:大型鼠類,體長大於50厘米。門齒較大,足背黑色為主,有白色長爪
分佈:米埔、大嶼山及八仙嶺郊野公園

《穿山甲》
特徵:頭、背、四肢及尾巴均被角質鱗片覆蓋,頭呈圓錐狀
分佈: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