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2008年的投資主題,筆者相信仍是圍繞美國處於減息周期下,令本港持續出現負利率,一眾本港地產發展股及收租股將會繼續受惠。
惟筆者察覺,不少外資行的分析員在研究本港的地產股時,仍會以其資產值(NAV)來衡量其股價是否合理,而本港不少藍籌地產股已升至(或升越)其NAV,例如新鴻基地產(016),其每股NAV大約120元,近日其股價已處於其NAV之上39%,此情況只在97年樓市高峯時才會出現。
因此,除非本港的樓價持續上升,令地產股的NAV同步上升,否則在2008年,本港的藍籌地產股只可穩步上升,較難出現類似早前內地房地產股之狂升情況。
附圖是1991年至今,本港的地產發展股及地產收租股的股價與NAV間之折讓及溢價情況。
附圖可見,地產發展股曾在97年中一度升至NAV的120%,可是該高水平仿似曇花一現,不久便已消失,直至近日,地產股股價才再升至NAV的120%以上,此乃1991年至今的歷史高水平!故在估值方面,近期地產發展股已不太便宜了。
收租股尚有水位
另一方面,附圖可見,一眾地產收租股,相對上則仍有些微上升空間,最少尚未升至1994年及1997年的歷史高水平!
在現水平股價仍低於NAV的藍籌地產收租股包括鷹君(041)、希慎(014)及九倉(004)等股份。
順帶一提,在過往十多年,每當樓市暢旺,地價持續上升時,地產發展股大都可升至(甚至升越)其NAV,附圖可見,在94、95及97年間,地產發展股之股價皆可升至其NAV或之上水平。
早前筆者跟一些國內的分析員閒談時,察覺他們研究內地房地產股時,會較看重該股份的盈利能力,在分析方面,當作一般的工業股看待,把每一層樓相等於製成品及貨品般,每出售一層可獲利多少及能否在短時間內出售。反而不太着重土地儲備及NAV之類的數據,相信這是基於國內與本港在土地發展方面採用截然不同的政策所致。
本地銀行股抵買
正如早前某些大型內地房地產商,雖然有大量土地儲備,但卻要在成功發行債券、籌集足夠資金後,才可動工;若發債受挫,便要將其發展計劃延遲。可見本港地產股與內地房產股,存在着頗大程度之差別,不能以相似的方式來研究。
除了本港的地產股可受惠於負利率因素外,本港銀行股也是另一類受惠股份,本港銀行股一般皆有大約4厘股息,PE及市賬率亦相對偏低,筆者相信在它們在次按的相關投資問題淡化後,股價應可回升,尤其是股息穩定及股息率較高的數間本地銀行。
作者譚紹興為證監會持牌人士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