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見我們的圖書館,準會掛一臉眼淚。」德瑞國際學校校長關彼得(Jens-PeterGreen),半開玩笑地訴說這所位處山頂僑福道黃金地段的學校,圖書館比本地中學的還細小,學校「掙扎」求發展,這也是不少本地國際學校面對的問題。
隨着香港經濟向好,國際學校學額需求上升,政府在今年施政報告承諾批出兩至三幅地皮興建新國際學校校舍,希望未來兩三年增加數以千計的學額,考慮的地點在新界或九龍區,但要在港島區批地,機會較小。批地結果將在三個月內公佈,不少主流國際學校目前位處港島區,會否「過海」發展新校舍,各有盤算。 Snapshot之四 記者:冼麗婷
香港土地矜貴,德瑞國際學校「高高在上」位處山頂區是歷史的偶然。這所學業成績及校風都受家長信賴的國際學校,要在豪宅地段獲撥新地擴充校舍,機會微乎其微。
德瑞國際學校校長關彼得(Jens-PeterGreen)接受本報訪問時,表明會留在港島區發展校舍規模,「我們大部份學生都住在港島區,你總不能叫他們去新界上堂。」
該校計劃先盡用山頂現址所有空間,包括在露天停車場興建新樓層,又在現有舊建築加建翼;並已決定向政府租用位於薄扶林村附近一間空置校舍,翻新後09年啓用。
明年825人輪候入讀
原本為德國及瑞士僑民子女提供教育的德瑞國際學校,1963年成立之時只有70人,現時學生人數已增至約1,270人。該校08至09年度的輪候入讀名單高達825人,後年的輪候名單也超過200人。
關彼得預期中國與德國貿易增加,帶同子女來港工作的德國僱員亦會增加,對國際學校學額需求亦會上升。
面對學生人數增加的壓力,該校部份高中班要移師西營盤上課;部份幼稚園班級則在天后上堂。教員室老師桌面空間細小,學校租用附近商場舖位做飯堂,但只夠放幾張枱,不少學生平日坐在操場旁邊石級吃飯盒。課室書桌亦以小為本,校長說:「德國男孩體形較大,坐在小書桌前真有點彆扭。」
位處跑馬地藍塘道的法國國際學校(FIS),共有1,648名學生,同樣缺乏發展空間。校長FrancisCauet對施政報告選址擴建新校舍的計劃甚感興趣,「法國國際學校與香港每一間國際學校一樣,同樣欠缺地方發展。但與英語家庭不同,FIS是在港法語家庭的唯一選擇。」他引述法國駐港領事館數字,07年香港有7,000名法國僑民,較06年增加三成,預計未來兩至三年,法國僑民數字會增至一萬人,如何擴充學校規模應付需求,是未來挑戰。
英基學校協會行政總裁杜茵妮表示,英基共有超過1.3萬名中小學生,目前中學學額百分百滿額,小學則是98%。過去數年英基作出顯著擴張,包括在愉景灣興建全新校舍、去年又建立一間私人獨立學校,她對未來拓展持正面態度:「我們經常都為擴展尋找新機會。」
北歐教育重小班教學
位於大埔廣福道的挪威國際學校,可能是全港最細小的國際學校,也是最希望獲得政府撥地發展的學校。該校由幼稚園到小學六年班,合共只有75人,每一級別只有一班,部份班級班別只有6人或8人。
該校校長駱耀生解釋學校的細小哲學:「北歐教育,很重視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只有小班,才可以達成這個理想。」該校1984年於九龍(覺士道)創校,搬進大埔現址十多年,駱耀生說:「這幾年我們一直與政府商討撥地發展中學校舍,有關計劃已有進展。」
另外,位於大潭紅山路、背靠山水的香港國際學校,對政府撥地建新校舍的計劃亦表示感興趣。
市場策略
英基海外搶收學生
香港的國際學校學額短缺問題近幾年開始浮現,不解決外籍專業人才子女在港教育問題,將會窒礙具質素的行政人員及專才來港工作的意欲。
須提早半年交學費
英基學校協會行政總裁杜茵妮(HeatherDuQuesnay)表示,為回應香港美國總商會、英國總商會及香港總商會的要求,已展開一個專門收取外國學生的計劃SuretScheme,以預先繳交學費形式,在海外招收學生來港入讀。
參與這個計劃的外籍僱員,除了來自本港著名國際大公司,也有來自中小型商業機構。
今年初已第一次招生,透過廣告及中介人公司轉介,合共有72份申請,結果有50多名學生隨父母來港入讀英基屬下學校。
杜茵妮稱,2008年年初會提早以6個月預先繳交學費的方式招生,名額約120個,她說:「相比於英基合共1.3萬個學額,那是非常小的數目。」
國際學校對撥地建新校舍取態
學校:香港國際學校(HKIS)
回應:審慎考慮新校舍,等待政府提供更多資料
學校:德瑞國際學校(GSIS)
回應:不考慮在新界選址拓展新校
學校:法國國際學校(FIS)
回應:對拓展計劃甚感興趣,等待政府更多資料
學校:加拿大國際學校(CDNIS)
回應:不考慮另建新校
學校:新加坡國際學校(SIS)
回應:不考慮另建新校
學校:英基學校協會(ESF)
回應:近年不斷發展新校,會繼續找尋拓展機會
學校:挪威國際學校(NIS)
回應:希望政府撥地開辦中學
資料來源:以上國際學校
國際學校遊蹤
校舍奪建築獎項
「那是加拿大一種特有木材,偶然會發出香味。」香港加拿大國際學校校舍的建築設計曾經獲得建築獎項,該校傳訊及發展經理AlexGibbs帶記者參觀學校時,仰首望向玻璃大廈一層一層木造尖頂。
木香味倒是嗅不到,木尖頂、玻璃外牆,陽光與空間感覺,令人對這所1999年落成的校舍不無好感。
位於香港仔南朗山道的香港加拿大國際學校,附近是黃竹坑村的尋常百姓家,校舍由加拿大建築師NormanGrey-Nobel設計,玻璃外牆大廈外面是香港仔海峽,校內充滿大自然感覺。
鐘樓流傳鬼故事
英皇佐治五世學校(KGV)位於九龍傳統豪宅地段何文田,是全港最古老學校之一。
最古老部份PeelBlock於1937年建成。戰時該校曾被日軍用作囚犯醫院。
傳言在KGV的頂層鐘樓是行刑室,鬼故事由此而起:被折磨至死的寃魂留在鐘樓及其下一層房間,黑夜無人之時,詭秘沉重的腳步聲響起……
英式班房列古蹟
挪威國際學校是一所以古老建築物作校舍的小小學校,通往學校的山坡只有小型私家車才能駛進。
被大樹及天然斜坡環抱的兩層高英式磚屋,已被列為二級古蹟,現時用作學校的班房及辦公室。
內裏用古老木地板分隔樓層,位於下層的校長室,不時聽到小學生在樓上活動時咚咚咚咚快樂的腳步聲,校長駱耀生置身四面無窗、如密室一樣的房間,對小朋友的腳步聲習以為常。
挪威宣教士留下濃厚的家庭氣息,小學校裏面有個大廚房,每月學生家長都來煮一道hotlunch與全校師生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