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誘惑 - 雷競璇

新疆的誘惑 - 雷競璇

到過新疆的人,一般都印象深刻,此地的景觀、人種、語言、宗教,和中原大地很不相同,能夠在國門之內找到這樣的異域,無疑令人難以忘懷。
我是兩年前第一次到新疆的,這個月底再次前往,目的地是尼雅遺址,是不易到達的地方。為了這次萬里行,讀了幾部書作為準備,加深了對新疆的認識。
古代所說的西域,有廣狹不同之義,狹義的西域主要指今日的新疆。這是古來胡漢雜處之地,我們從漢代開始就努力經營,希臘的大軍則在亞歷山大大帝率領下,早在公元前三世紀就逼近此處,留下不少移民,其後波斯、印度和中亞很多民族都對此地有過接觸和影響,因而令到古代的新疆名副其實是世界文明的十字路口。隋唐以後,中國民族的活動重心轉移到東南沿海,元朝時雖然再次打通西域,但為時短暫,我們是到了清代才重新努力經營,從而保住了這片廣闊的領土。由於有如此悠久的淵源,在新疆旅行時,眼前景物往往會導引出湮遠的故事,意識深處的歷史記憶,油然冒生出來,錯綜複雜,既親切,也陌生。
我在書本上讀到的尼雅,就是這樣的例子。
今日的尼雅廢墟,就是《漢書》記載的精絕國,大約在公元四世紀廢棄,從此埋藏流沙之中,湮沒無聞,直到一九○一年英國探險家斯坦因重新發現並掘走大量文物,才再次為世所知。精絕的廢棄,和河水亁涸有關,但考古發現顯示,可能還有更重要的原因,現在仍無法確定。
古代尼雅的居民主要來自中亞,屬於深目高鼻的胡人,在公元前短暫使用漢字後,改用佉盧文,這是古代貴霜帝國的語言,地域在今日的巴基斯坦,何以流傳到新疆中部,現在還未有明確結論。據《漢書》記載,精絕國有「戶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從一九八八年開始,中日合作在這裏進行了十年考古,發掘出百多間房屋,分佈在狹長的河谷內。現在又過了十年,流沙無情,一再掩沒,我們到達時是甚麼景象,無法預測。這也許就是新疆介乎可知與未可知的誘惑。
(新疆三題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