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籍與歸化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入籍與歸化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李懷宇的《訪問歷史》收了三十位中國「知識人」,其中一位是「不辭長做中國人」的沙博理。沙博理原名SidneyShapiro,美國紐約猶太人。他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替北京外語出版社做過不少翻譯工作,除《家》和《春蠶》這些文學作品外,也因時制宜的翻譯了《保衞延安》和《創業史》這些功課。堆頭最大的是《水滸傳》。沙博理說在「文革」期間他是因為忙於翻譯「忠義水滸」才免於批鬥。外文局的領導你方唱罷我登場,但誰掌權誰都邀功,說這翻譯計劃是自己的心思。
歷來英美漢學家多出於福音世家,戰後多了一新品種:退役美國大兵。沙博理生於1915年,大學時代剛巧碰上美國「大蕭條」的三十年代。他唸的是法律,爸爸是律師。二次大戰後退役拿政府的錢學中文,後來想到要學好一種語言,總得跑到日常使用這種語言的地方去浸淫一下。1947年他拿到五百美元的退役金,花了三百元坐小貨船從紐約到上海。
他在上海舉目無親。離開紐約前,在耶魯的一位中國同學告訴他到上海後可以找鳳子。鳳子是封季壬(1912-1996)的藝名,在四十年代以演曹禺劇作知名。他們兩人一個說的是「破」中文,一個是「破」英文,於是相約一星期見面兩三次互補長短。1948年鳳子就做了沙博理太太。韓戰爆發,鳳子隨同「抗美援朝」慰問團到朝鮮勞軍,差點死於美國戰機槍下。她回國後心裏矛盾極了,「對美帝的仇恨很深,偏偏丈夫又是個美國人」。
異族婚姻每多波折。站在鳳子當時的處境來說,為了不受牽連,唯一的辦法是跟Shapiro劃分界線,但二人並沒有離婚。「文革」期間,因為鳳子對江青底細知之最詳,整得也最慘,但丈夫對她始終不離不棄。

「不辭長做中國人」這句話,可能是李懷宇定稿時加上的題目,但也可能是沙博理在受訪問時的自述。1963年Shapiro放棄美國公民資格,加入中國籍。這個選擇極不尋常。美國作家賽珍珠(PearlBuck1892-1973),生於傳教士之家,在中國僑居多年,翻譯過《水滸傳》,寫過《大地》這本「擁抱中國」的小說,但她沒有入中國籍,嫁的是美國丈夫、埋骨在美國土地。
沙博理是為了愛情拋離故國?應該是吧。但促成他終老中土的決心還有一個實際的理由:他在中國居留的歲月遠較在美國長。日常生活的經驗影響了他對故鄉明月的看法。十多年前他回美國探親,發覺跟親戚朋友聊天,老是談不入港,不到兩個星期就煩了,趕着提前回京。1962年開始他和鳳子入住在南宮房胡同。「現在小胡同的小孩都記得我,」他對李懷宇說:「這叫人心裏很暖和,很高興,所以我很願意住在這裏。」
「入籍」的英文是naturalize,因此取得公民資格。以Shapiro的經驗來說,naturalization先是「歸化」,最後更進一步變成「同化」。回到紐約,他會水土不服。在北京他吃什麼都不會拉肚子,因為那兒的細菌都會認他做「鄉親」。在紐約,鄰居的小孩是不會「沙公公!沙公公!」這麼稱呼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