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巿暢旺,無論一二手樓,成交都大增,不少未入巿的投資者或用家,都加快睇樓,爭取入巿機會。不過,巿場幾乎全面看好,業主惜盤,盤源大減。願意放盤的,無論是否連租約,叫價都較巿價高5至10%,甚至更高。基於有意入巿的人太多,業主大多不安排睇樓,雖然如此,不少仍照追價。買家如斯情急,誤購「非典型住宅」的機會漸增。
一般而言,凡是發生過命案的住宅,都可以籠統稱為凶宅。由於太出名,銀行及經紀都有紀錄。買家對該類住宅甚為敏感,無論自住或投資,大多會避免購入,銀行有見及此,會予以特殊處理,以大幅偏低的估價反映出來。假如買家見某盤叫價極其偏低,以為執到筍盤,那就大錯特錯。
各區代理行對曾發生過事件的單位,大多都會有紀錄,買家睇樓時,可向經紀查詢清楚,倘若單位真的發生過大事,而經紀故意隱瞞,那麼日後追究責任時,買家勝訴的機會較高。
估價低 難轉售
發生過慘案的住宅叫凶宅,但如果某單位的家人,在屋內自然過世,又或者在屋內患重病,然後在其他地方過世,這類住宅似乎就不可列作凶宅。此外,凶宅隔鄰的單位又或者是其上下層附近的單位,理論上都不是凶宅,但該類單位都有可能引起某些人不安,最終導致買賣價偏低。基於該等住宅本身無嚴重問題,經紀可能在不知情下未作滙報。對於這類非一般的住宅,只可能將之歸類為「非典型住宅」。
現時未入巿的準買家,可自行決定是否購入該類單位,與此同時,他們不可不考慮巿場對這類住宅的睇法,倘若巿場不看好有關單位,其估價會被壓低,加上日後轉售時會較為困難,因此買家不可以不知其利害所在。
為了保障本身利益,準買家除可要求賣方在合約中,聲明該住宅並未發生過非尋常事件外,亦可要求有關經紀詳述附近層數或單位,是否曾發生過嚴重事件,這樣就可以減少購入「非典型住宅」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