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已在不同場合討論到農產品投資這個課題,而我仍相信農產品價格尚未見頂。瑞銀也認為,中國人和印度人越來越富裕,搶高了食品相對價格,主要工業國食品價漲勢成定局。
然而,瑞銀指出,農產品需求模式的轉變,給全球貿易和生產活動帶來機遇。舉例說,在未來10年,中國對白糖的需求勢越益殷切。事實上,我認為白糖價格相對地偏低,如今是入市吸納的良機(見圖)。
過去兩年,白糖價格下降21.5%,反觀小麥價大漲185%,玉米貴了105%,大豆價勁揚93%,而棉花價也升了18.5%。所以,相對其他農產品而言,白糖其實不算貴。
面對白糖價格偏低,農戶在2008年勢將撥出更多耕地,種植價錢較好的小麥、玉米和大豆,而棉花和甘蔗的產量難免會減少。
瑞銀經濟師安德遜指出,中國原本囤積了大量穀物如小麥、大米、玉米和穀粒,但為求遏止穀物價格進一步狂升,政府於2003至05年期間開倉放糧,自此中國的穀物庫存一直保持平穩,而相對過往標準算是很低的水平。
農產品庫存量下降
此外,在中國和印度,人均耕地分別只及美國的18%和26%,而環境污染更令到可開墾的土地越來越少。水源不足也是問題,首先,中國的人均民生用水量只達全球平均水平的25%;其次,水源污染情況日益嚴重;第三,由於肉食需求增加,用水量大大飆升。基於這種情況,農產品庫存量已降至值得關注的水平。
根據瑞銀的資料,95%美國家庭的伙食(未計酒精類飲品)開支佔總收入兩成以上,而食品價格上升,對低收入家庭的影響尤其明顯。再者,酒精類飲品的價格亦正顯著上揚。
不過,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顯示,食品價格只佔整體消費物價指數(CPI)的大約8%。如果將這個數字與美國家庭伙食開支佔收入比率對照一下,不難發現當局低估了通脹實況。
看過上述兩組數字後,我目前更加確信,統計局發佈的通脹數據全是「假貨」。更不幸的是,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倚賴該等數據去制訂貨幣政策。
宏觀環境不利股市
我自問並非統計學大師,但也不禁搖頭嘆息,難以置信政府竟然會利用這些扭曲了的經濟數據,去逃避一切責任,而到頭來實質經濟增長和實質零售銷售都被高估了。我個人認為,美國已出現滯脹,即是在通脹高企的形勢下,經濟既沒有實質增長,但又未至於陷入衰退。
我的一位南非朋友近日傳來的一封電郵寫道:「我們主要售賣食品雜貨和相關產品,惟大部份行家都面臨供應不足的難題……而且貨品價格不斷上漲。」
南非出現的問題只是冰山一角,香港、中國內地和台灣等其他地方均面臨同樣問題。在美國,11月生產物價指數(PPI)按年升了7.2%,這勢將推高CPI或影響企業毛利。
我預期企業盈利將開始倒退,而通脹將會加劇,這種環境將不利股市。我的投資建議貫切始終,就是繼續持有商品好倉,尤其是白糖和黃金,而商品價格應會跑贏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