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藝術節「星級陣容」的廣告,二月底三月初那台紀念名丑蕭長華的京戲,包括一齣《烏盆記》。咦,不是《烏盆計》嗎?約莫十年前看過于魁智在演藝學院的足本,張愛玲在《洋人看京戲及其他》也點名提過:「《烏盆計》敍說一個被謀殺了的鬼魂被幽禁在一隻用作便桶的烏盆裏。」普通話「計」「記」同音,唸粵語差別就很明顯,聽慣的是前者。
其實依劇情論,可能「記」比較適宜,遭毀屍滅跡的亡魂困在屎桶,簡直無計可施──不是囚禁,而是肉身被狠毒的兇手燒成灰,混在陶瓦作料中製成烏盆。這樣驚心動魄的題材,落在泰國彭氏兄弟手裏肯定光芒萬丈,包保五年內荷里活重金翻拍,但是我們傳統戲曲的演繹,卻教人一面忍不住為處境的狼狽駭笑,一面忙着為屈死的主角垂淚。通街撲翩娜包殊飛的朋友,應該放棄那輪烏雲密蓋的《月滿》,轉而向這隻不論藝術性還是娛樂性都勝幾籌的烏盆投誠,就算是包大人來不及出場的折子戲,也好看過包大姐的炒冷飯。講開又講,被藝術節以「嬉水舞台香港難得一見」宣傳到像荔園翻生的《月滿》,明明是《滿月》嘛,又沒有人逼他破鈔擺酒筵開百席,怎麼顛三倒四的,總不成風雅到向李清照借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吧?
《烏盆計》最早的版本是元末明初雜劇,名字十分好玩,叫《玎玎璫璫盆兒鬼》,未見其戲先聞其聲,大收奪人之效。後來演變成明傳奇《斷烏盆》,再後來就到了烏盆計記難斷的今天。它還叫《奇寃報》,我一直覺得是定期刊物的絕妙名字,登載政治、社會、娛樂新聞都適合,可惜迄今未被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