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會計師公會建議,將邊際稅率分別由2%、7%、12%及17%,各下調一個百分點;而薪俸稅的稅階亦從3.5萬元,提高至4萬元。這是很好的建議,但也離不開基本模式,以往的財政預算案也是在此模式下增減。
目前的基本免稅額是10萬元,即是在扣除可扣減項目例如強積金後,收入超過10萬元便要交稅,最初的3.5萬元,稅率是2%,接着是7%,再而是12%及17%,很多人稱之為累進稅率;而最高稅率是你收入的16%,又叫標準稅率。
中產不滿暴進稅率
可是,如果把你要付的稅款(不計預繳稅)除以你的年收入,你會得到一些很怪的趨勢(見表)。大家有否發覺,稅率是「暴進」而不是「累進」呢?例如一位單身人士,減去強積金後的年薪是20萬元,稅款為6750元,是年薪的3.38%;如果年薪升至30萬元,稅款已是收入的7.83%。到年薪是40萬元時,有關的百份比更高達10.13%,比20萬元時升了3倍多,但收入只升了2倍。收入越高,升幅越慢,到年薪是275萬元時,便要交標準稅率的16%。
附圖顯示年收入與稅率的關係,現時的情況是薪金上升,稅率倍升,以最初的數十萬元最為厲害;到約年薪50萬元時,升幅才稍為放緩。我亦把會計師公會的建議加入,稅率的升幅一樣厲害,但稍為減少,例如年薪40萬元時,稅率由10.13%,減至9%。
為甚麼政府不採用圖中直線的模式呢?答案我也不知道,但肯定政府的稅收會大減,這好像信用卡計算利息時的情況,內裏有不少細節。這些年來,中產不滿的聲音不絕於耳,相信與這暴進稅率有關。如果用上直線法,年薪20萬元時的稅率只是0.6%,而不是3.38%;40萬元時只是1.81%,而不是10.13%。
直線模式有礙稅收
管理學大師大前研一說,中產向下流,現在中產付出比率不合理的稅款,他們對政府的要求一定很高,於是很容易產生磨擦。看來政府要在稅率的升幅、稅基及社會穩定方面多作研究及多下功夫。
香港浸會大學會計及法律系講師李兆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