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公司加價,自然引起各方批評,因為人人只望自己公司加薪、加價,而唔希望其他公司加價嘅。反對加價,乃人之常情,無奈當今世界,柴米油鹽醬醋茶豬肉牛肉雞蛋都加晒價,通脹重臨,一來反映世界經濟好景,亞洲更加好,二來反映農產品、資源產品嘅需求甚大,迫使價格上升。唔識睇價格趨勢,大家可以睇吓股價,二○○七年嘅神華(一○八八)、中國遠洋(一九一九)、中石油(八五七)的股價升到飛起,就知道煤、油價格與亁散貨輪好景,推測到電力公司要加價啦。批評加價,人人可以,但批評要有理據,如果話電力公司「賺到盡」,並不符合事實,譬如港燈過去三年就賺唔到准許利潤嘅13.5%,機構投資者有微言。第二,議員話電力公司加價遠超通脹,其實電力公司與巴士公司嘅成本與本港CPI指數無甚相連關係,一個係蘋果、一個係橙,煤價、油價、運貨價升咗幾十巴仙,唔會完全反映在本地CPI上。
學生Y問左丁山,最近電台評論員講邊際利潤,何謂邊際,佢聽到不着邊際。評論員好似係以兩間電力公司為例嘅,話佢哋嘅「邊際利潤」有二十幾巴仙,邊度有生意咁好搵㗎!當然唔係冇,但長期嚟講,只有公用事業公司嘅設備折舊相當多,資本性投資日減,營收早已超出打和點(breakevenpoint)好多點時,先至經常有二十幾巴仙嘅盈利率,即係話,老牌公司方可如此。
評論員口中嘅「邊際利潤」,相信係佢錯誤繙譯(profitmargin)。Profitmargin係講一個平均中,做一百蚊生意,賺咗十五蚊,盈利率係15%。邊際利潤應該係marginalprofit,即邊際收益減去邊際成本,講究每增加1%營業額,可以帶來多少利潤。以過去(九三、九四年)嘅《星島日報》、《南華早報》嚟講,每增加一元廣告收入,新增利潤(marginalprofit)可以有七、八毫子,記得當年呢兩張報紙嘅稅後盈利率(aftertaxprofitmargin)接近45%,簡直係日日印銀紙,與今日報業嘅辛苦法,不可同日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