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與理性 - 林夕

感性與理性 - 林夕

常言道:「不出門知天下事」。
一有選舉,候選人就得把草根地區,變成道德高地搶灘,在鏡頭前探望老婆婆,與之吃一頓飯,甚至聲言要住在天水圍北區一晚,感受一下他們的苦況。
要了解何謂貧窮,貧窮的生活又是怎麼樣過,其實是任何平常關心社會的人都該要做的事,拉票或主張派公帑的糖,不需像從世界出發,專門找些落後地區送水送暖送餅亁,然後感慨萬千,發現自己早放了落口袋的幸運。從政的,要知道貧窮問題,從數據,從報告,從新聞,從書本都該找到一個足夠的認知,當然,知道,跟強烈親身感受,是兩回事。不過打死也不相信在鏡頭面前在記者簇擁下跟老婆婆聊一下天,每天怎樣維生,就會對貧窮二字有了非樣板化的感受。不管有沒有來自心中那團真誠的火,該解決的問題,為官從政的還是得解決,但估計二零二五年後,老人人口佔全港接近三十分一,從政者可以親身感受得多少個案?
住天水圍一晚,是為了嘗試擁擠的滋味如何?別打擾人家了,找地產代理假裝看房子,一樣一目了然,正如對於菲傭附加費問題,去看真正豪宅的傭人房吧,在那個小小的洞穴中我想每個醫生都會擔心菲傭會鬧出情緒病。港英時代大建公屋,又不見麥理浩要放下身段住一晚鐵皮天台屋才一時感觸拍板?
從政的是要想解決辦法,並不是覺今是而昨非式的遲來了的階級自白書,一個人的時間精力有限,與其跑來跑走感性路線,不如坐下來想理性的解決辦法。尤其扶貧,感性到流下了真眼淚,更會模糊了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