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女強人貝娜芝遇刺,在巴基斯坦,貝娜芝之死是註定的,因為她的性別和學歷。
貝娜芝自小在喀拉蚩的教會學校讀書,天資聰明,十五歲中學畢業,她的爸爸送她去哈佛讀政治學。
貝娜芝二十歲哈佛畢業,然後轉往牛津讀政治和經濟。在牛津大學,她成為牛津學生會會長,這一年她才二十四歲。
當牛津學生會會長,跟當牛津的印巴裔同學會主席是兩碼事,管的是全大學的學生精神文化的問題,牛津大學學生讓一個巴基斯坦裔的女生當了會長,而且還兼任辯論學會的主席,可見貝娜芝不是憑父蔭或地產商的爸爸捐了錢混進去、得一個學位然後回祖家唬嚇她的農村同胞的邊緣份子,而是真材實料的精英。
在牛津當學生會會長,比得到一份教席還難得多。學生會會長就是一位預習中的英國首相:十八九歲的年紀,雄姿英發,對國家和世界有強烈的觀點和信仰,擁有無比的領袖魅力。當了牛津大學學生會會長,自然會有許多女生投懷送抱,但難得的是,這位年少老成的才俊,必定不好女色,除了傳聞他的性傾向或許有異,更重要的是,他年輕的眼睛早已盯住了國會和唐寧街,權力比起性慾,更能令他神采飛揚,他滿腦子的美俄關係、日本經濟、新保守主義的遠景,年紀輕輕就有此大志,真是一個不凡的俊傑。
貝娜芝在牛津,已經與這個檔次的人廝混,牛津的辯論,請過列根和達賴喇嘛這樣的人類精英登上講壇,辯論會的主席,跟這些人並排坐在一起,與之共餐,一起坐在第一桌。貝娜芝的名字,與戴卓爾夫人、保守黨前國防大臣夏舜霆、克林頓之類同級,連貝理雅相比,也矮了半截──因為貝理雅在牛津比較頹廢,他沒有打進學生會的精英權力核心──這樣一個奇女子,回到巴基斯坦這種國家,怎會不蒙受憎恨呢?
連中國現代史上,也沒有此等人物。宋家姐妹?她們只進了美國衞斯理女子學院,宋美齡的英語,一口美腔,跟貝娜芝坐在一起晚餐,在燭光掩映之下,蔣夫人是會暗暗有點自卑的。在連卡佛和哈羅斯之間,或者,在半島酒店和倫敦的Savoy之間,畢竟還隔着十萬八千里。
香港的中環,不要亂喊「精英」,在亞洲真正的精英,是這位倒卧血泊的女士,不錯,她是所謂「阿差」,大家看不起她,因為她的膚色?不,她心底裏更看不起你,因為她倒下去的這一刻,身上穿的是巴基斯坦的民族紗裙子,不是Chanel或Prada的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