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劖刺(劖:粵音杉)」看似是皮外傷,但處理不當可引致骨炎,曾有男童自行拔掉腳底的刺後三星期,腳踝外側突然紅腫一片,原來是「劖刺」傷口感染細菌引發骨炎,需接受長達數月的治療才康復。骨科專科醫生林國基指出,最普通的細菌也可引發感染,嚴重可影響兒童骨骼生長及活動能力,少數惡菌更會「跟成世」,待患者免疫力低時便爆發。 記者:梁瑞琼
本港每年有數宗兒童感染骨炎個案,林國基表示,過去三個月便有兩名兒童求診,其中一名12歲男童在朋友家「劖刺」後自行拔刺,約三星期後腳踝位置疼痛,紅腫範圍更不斷擴大至50平方厘米,最初以為是運動時扭傷,但久醫不癒,最終證實是腓骨骨炎,因骨膜含膿,需要手術放膿及服用抗生素近兩個月,並要接受跟進治療,幸好發炎沒有影響骨骼生長及結構,其後的種菌化驗證實引致骨炎的細菌是普遍存在於皮膚表面的葡萄球菌。
林國基指,皮膚是防止身體受細菌感染的屏障,一旦受損,即使是最普通的細菌也有機會引致嚴重感染。他指,細菌一般會感染傷口附近的組織,經血液游走全身,若停留在骨骼,便會引致骨炎。
嚴重需刮去骨質組織
骨炎對兒童的影響極大,林國基解釋,每截骨頭的末端都有生長板,負責控制骨骼生長,由於兒童骨骼仍處於生長階段,若生長板受細菌感染,便會影響骨骼的生長,嚴重者更需要刮去受感染的骨質組織,若股骨及脛骨等結構性骨頭因感染需切去,患者日後的活動能力會大受影響。
細菌雖然潛伏在身體內,但位置未必與傷口接近,令患者很多時難以察覺疼痛是由小傷口引起,未能及時對症下藥,林國基指,骨炎的治療方法一般是放膿及服食抗生素將細菌殺死,但部份惡菌因具有抗藥性而潛藏在骨骼內,待患者的抵抗力下降時引起第二次感染,故必須定期監察病情。
紅腫擴大應即時求診
林國基提醒家長勿讓子女在陌生環境或郊外赤腳走動,減低受傷的風險,若被硬物擦傷皮膚,即使是「劖刺」,都應在清潔的環境中去除及消毒傷口,若身體出現異常的疼痛,紅腫範圍又不斷擴大,應立即求診並向醫生講述受傷經過,以便及早接受適當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