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有「李超人」之稱的本港首富李嘉誠喬遷之喜,一生篤信風水的他幾個月前搬離了居住43年、見證他事業風生水起的深水灣臨海大宅,與長子李澤鉅一家移居位於南區壽臣山上的壽山村道新居。有玄學家認為,李嘉誠今次捨水取山,財運將稍遜舊居,卻可以在晚年添福添壽。李家搬入風水屋,似乎在意福壽猶甚於財運。 記者:麥志榮、陸羽平、黃偉駿
李嘉誠的新居位於港島南區壽山村道,佔地4.5萬平方呎,北面靠渣甸山,南面遠眺黃竹坑及風景怡人的海洋公園。本報日前邀請玄學家李丞責為李家新居看風水,事前只告訴他屋主是一名原居於深水灣的城中富豪,沒有告訴他確實身份,以保持客觀性。
三座獨立屋共3萬方呎
李嘉誠的舊居,深水灣道79號獨立屋大宅向來被視為「陰陽㗝聚」的風水好地方,有助財運。李丞責研究李家新居的佈局後認為,屋主由深水灣搬上壽臣山,可能跟「壽臣」兩個字意頭好有關,而且壽臣山以前叫壽桃山,大宅位置在地圖上正好被彎彎曲曲的壽山村道包圍着,形狀猶如壽星公飽滿的額頭。
李丞責表示,04年以後本港行八運,旺位包括西北、東北及西南,壽臣山位於港島西南處,但論財運肯定不及深水灣,因為深水灣與壽臣山分屬水與山,風水學上「水管財,山管人」,「好山有利人壽同健康。」
不過,據記者觀察所得,李嘉誠的新居氣派更勝深水灣舊宅,進入李家新居正門大閘後,有一條車道直通往屋苑地底車庫的入口,車道旁則是三趟歐陸式的石階梯,各自通往三座獨立屋。獨立屋分別樓高3層,樓面面積合共約3萬平方呎。獨立屋都是歐陸式設計,外牆是麻石,地下一層均有拱形落地玻璃窗,以上兩層是長形玻璃窗,最高一層有露台。向壽山村道的一面有一個私家泳池,地底的車庫除了多個泊車位外,還設有辦公室和康樂設施。
本月5日清晨7時,李嘉誠如常到深水灣高爾夫球會打球,他乘車離開時,看見記者在等候,就拉下汽車窗回應了記者的提問。記者問他是否搬了屋,他微笑回答:「我唔會答你嘅!」記者問新居是否「好住」,他則微笑回答:「幾好!幾好!」可見李嘉誠對新居相當滿意。
李丞責:園內泳池損健康
新居的私家泳池相信是李嘉誠特意為了幾名年幼孫兒而設,但風水上卻成為敗筆。李丞責認為,明年北位是太歲位,南位則是五黃位(即風水佈局的正中央位置),五黃位在風水學上不宜動,但屋主在這裏設置了一個水池,水是不斷流動的,會對屋主有影響,輕則嘮嘈或健康有問題,重則隨時有血光之災,「五黃屬土煞,而地理上越南方就越熱,土生火,五黃喺南位特別惡。」他建議屋主多放金器及銅器在五黃位化解,或索性讓其亁涸一年。
李丞責估計,屋主會居於三幢獨立屋中的正中間一幢,因為那是主事位,而位於最西面的一幢獨立屋,屬反映文昌與名譽的青龍位,或會分配給子女居住。
李澤鉅一家報住中間幢
但據李嘉誠向公司註冊處申報的住址,西面的1號屋由李嘉誠佔用,這間屋景觀最好,可遠眺海洋公園;李澤鉅一家則居住中間的2號屋,面積和1號屋一樣大。
李嘉誠的生意版圖不斷擴大,他本人也篤信風水。其位於中環長江中心的辦公室也佈滿風水格局,門前的噴水池是風水池,有助帶來好運;長江中心高度定為283米,取其「易發生」意頭。為了李家有後,李嘉誠媳婦王富信也要改名轉運,王富信連生三女,早前改名王儷橋後便誕下兒子。此外,李嘉誠亡妻莊月明墓地06年初被賊人破壞後,有指李經常「流年不利」,因此今年初漏夜把父、弟位於羅湖邊境禁區的墳墓,搬到柴灣佛教墳場以求轉運。
抱怨舊宅細又嚴重漏水
李嘉誠的深水灣道79號舊宅於63年以65萬元購入,住了43年,大宅樓高三層,面積約6,000平方呎。李嘉誠原住在頂樓,但長子李澤鉅結婚後,他便將頂樓讓予兒媳居住,自己搬到樓下。他曾公開向記者抱怨大宅不夠住,加上大宅日久失修,曾因嚴重漏水需要維修,李嘉誠全家一度要搬往旗下的黃埔海逸酒店暫住。李嘉誠已申請將深水灣大宅拆卸重建,日後大宅將增至4層高,又刻意將擴建後大宅的樓面面積擴大至8,828平方呎,取其「發發易發」諧音。
李家新舊居風水比較
壽臣山徑1-3號(新居)
坐向:坐南向北
五行:望向山,屬土
運勢:山管人,有利健康
風水解說:「壽臣」有添福添壽之意,新居位於壽山村道的彎曲位,形狀猶如壽星公的飽滿額頭
深水灣道79號(舊居)
坐向:坐西向東
五行:臨近海,屬水
運勢:水管財,財運較佳
風水解說:深水灣向來水流特佳,山形不弱,屬陰陽滙聚的風水寶地
資料來源:綜合玄學家意見及《蘋果》資料室
李嘉誠新居簡介
購入時間:03年初以8,300萬元購入梁智鴻家族祖屋,改建成3獨立屋
門牌號碼:原為壽山村道24號
改建後:壽山村道22A,22B及22C
自封為:壽臣山徑1,2,3號
地皮面積:45,000平方呎
樓面總面積:30,000平方呎
特色:3獨立屋都樓高3層,歐陸式設計,地下是拱形落地大玻璃窗,頂樓有露台
其他主要設施:地下車庫,辦公室,私家泳池
景觀:可遠眺海洋公園
保安:由10呎高圍牆包圍,圍牆上裝了電網及10多部閉路電視攝影機
估計市值:5至6億元
資料來源:業界及《蘋果》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