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有民權才有真正的民族主義 - 李怡

蘋論:有民權才有真正的民族主義 - 李怡

二十多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予外界以大國崛起的印象。中國的經濟發展,營造了不少炎黃子孫的強國夢,也常帶來許多華裔人士的民族主義亢奮。
放眼全球,一個國家在經濟競爭中獲得優勢的辦法有兩種,一種是加大經濟活動中的科技、教育投入,在增加本國人民福利的情況下,提高經濟活動的生產率;另一種是,以剝奪本國勞動人口的各種勞動保障,壓低工資,放任自然環境的損害為代價,從而贏得在全球化經濟中的廉價優勢。後一種發展,近年有一個說法,叫做「Racetothebottom」的競爭,中文有人繙譯成「競次」,它的意思是「打到底部的競爭」。在這種競爭中,不是比誰更優秀,誰投入更多科技、教育,誰更能產生行銷全球的品牌和向世界擴展的企業,而是比誰更「次」,更糟糕,更能苛待本國的勞動階層,更能容忍對本國環境的破壞及對民族企業的踐踏,一句話,是比誰更有能力向人類文明的底線退化。
從上世紀的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日本經濟快速增長,日本工資成長速度比美國快70%,到八十年代日本工資已與美國看齊。從一九七八年到○四年,中國經濟也快速增長了二十多年,而中國勞動者的工資只有美國的4%,勞動力價格甚至比九十年代經濟才快速增長的印度還要低10%。最發達的珠三角的民工,工資竟十年沒有上漲。中國勞動階層既沒有集體談判工資的權利,更談不上福利、工傷保障等等在世界各地已是常規的社會權利。勞動力在中國被當成純粹自然資源在使用,勞工的待遇甚至比毫無感覺的自然資源都不如,起碼在中國保護環境的呼籲是合法的,而保護勞動者權利的呼籲與維權行動卻事實上不合法。
引進外資幾乎是中國各地方政府維持經濟增長的唯一手段。許多地方除了壓低勞動工資,還在土地上讓利(長三角每畝工業用地低至三至六萬元),有的地方甚至零地價,送廠房,五免十減半稅收,對環境破壞的容忍,對自然資源的消耗性開發,對本國市場的讓渡,對民族企業的歧視,等等,都是這種「競次」競爭力的體現。
全球化時代,一個國家的競爭力主要體現在本國企業在世界市場的拓展。跨國企業在全球經濟的作用越來越顯赫,說明企業比政府力量更能越境跨界。但中國二十多年的經濟發展,國家似乎有了競爭力,但本國民間企業不但沒有興起,反而變得衰弱,大多數人民仍然貧困。蘇州八十年代時有四家在中國市場非常有名的本土家電企業,如今已全部銷聲匿迹。中國商務部05年的一份報告說:中國以市場換取技術的初衷沒有達成,外國跨國企業在中國已顯露壟斷苗頭。
外資企業儘管普遍具有(從母國帶來的)健康企業文化和商業倫理,但受中國腐敗政治文化所誘使,也漸漸為了經濟利益而捲入中國的腐敗政治中。這種外資與腐敗的合謀,只會越來越頻密。

中國的經濟奇迹,來源於一個龐大得驚人而毫無勞工保障權利的底層人口,和一群毫無競爭力的本土企業。外資在中國可以予取予攜,浮在中國上層的政治官僚,和少數有關係利益分沾者,藉着毫無民主與缺乏法治的體制,對底層人民和本土企業盡情壓榨,巨額公款消費的壓力通過教育、住房、醫療三座大山轉移給底層人民,而在國家層面維持一個強大的形象。中國的國家似乎興起,但民族沒有興起,人民貧困,民族企業受壓。中國的發展說明了,沒有民主,不但無法保障民生,甚至也沒有民族復興,而只有國家的強權。
孫中山三民主義中的民族、民生、民權,基礎是民權主義。沒有民權,甚麼都談不到。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