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因病需切除膀胱的病人,需要終身掛着尿袋,又要護理人工造口,為生活帶來極大不便,隨着外科技術進步,現時病人可選擇利用大腸或小腸重整膀胱,踢走令人尷尬的尿袋。泌尿科醫生表示,即使已有人工造口的病人也可重做膀胱,手術後只需重新學習定時排尿即可,但腎功能差及腸臟曾接受電療人士並不適合進行有關手術。 記者:梁瑞琼
患上膀胱癌或膀胱出現功能障礙是最常需要接受膀胱切除手術的病人,泌尿科專科醫生黃德慶指,由於病人手術後會失去負責儲尿及排尿的器官,以往需要進行「迴腸膀胱術」,即以迴腸連接輸尿管及前腹,讓尿液經前腹的人工造口排進體外的尿袋。
學習定時排尿
不過,腹部造口不但影響外觀,護理不當更會引致感染,黃德慶指,近年引入的重整膀胱技術「可控性尿流改道手術」可避免在腹部長期留下造口的問題。他指,新的重整膀胱技術只需截取病人40至50公分小腸或大腸,將其剪裁成一個袋狀的「新膀胱」,以代替原本的膀胱發揮儲尿功能。新膀胱需與兩條輸尿管及下尿道重新接駁,罝於膀胱原來的位置,使病人可以重新經下尿道排尿。
黃德慶指,新膀胱的容量達300至500毫升,與天然膀胱相若,病人手術後需重新學習定時排尿,他解釋,由於腸製的膀胱缺乏感覺神經及收縮能力,病人不會感到有尿意,故要定時如廁,排尿時亦需閉氣,將小便迫出。
電療者不適合
裝置了新膀胱的病人由於沒有人工造口,故可免除在體外黏尿袋、更換尿袋及護理造口的麻煩,黃德慶指除了新症病人外,已接受傳統手術的病人也可選擇重整膀胱,免除終身掛尿袋的不便,但腎功能差、腸臟曾接受電療人士並不適合進行有關手術。不過,新手術的收費較「迴腸膀胱術」貴五成。
今年60多歲的鄧先生三年開始出現尿頻,小便時尿道間歇性出現赤痛感覺,近年更出現血尿,經醫生診斷後證實患上膀胱癌,今年2月接受膀胱切除手術,並重做了新膀胱,經過訓練後,現已掌握使用新膀胱的方法。他表示,初時雖有漏尿情況,需要使用成人尿片,但現在已習慣定時排尿,「𠵱家知道飲咗幾多水,大概咩嘢時間要去廁所,夜晚都習慣起身去,冇諗過生活可以好似以前咁方便。」
重整膀胱功能手術比較
《迴腸膀胱術》
‧興起年代:70至80年代
‧原理:以20至25公分迴腸作導尿管,尿液由人工造口排出體外
‧人工造口:有,在前腹
‧手術時間:4至5小時
‧缺點:需終身用尿袋及護理人工造口
‧優點:適合任何病人
不適用人士:沒有
《可控性尿流改道手術》
‧興起年代:2000年
‧原理:用40至50公分小腸或大腸剪裁成新膀胱,尿液經下尿道排出體外
‧人工造口:沒有
‧手術時間:6至8小時
‧缺點:需掌握新排尿方法及時間
‧優點:免卻護理人工造口及用尿袋的不便
‧不適用人士:腎功能差及腸臟曾接受電療人士
資料來源:黃德慶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