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個生活短篇,合成一齣《破事兒》,其中最出色的片斷,百分百國際水準,放到像《我愛巴黎》那樣的法國雜錦小品裏都毫不遜色,就是Stephy和阿嬌合演的《大頭阿慧》。
故事講中學兩個女生的經歷:阿慧把阿琪(Stephy)當做好朋友,只因為大家都喜歡陳百強的歌,曾經一起合唱,參加校際歌唱比賽。
後來阿慧認識了一個車房技工,肚子大了,她一度向阿琪借錢墮胎,阿琪有足夠的存款,但沒有借給她,勸她跟「車房仔」結婚。
從此兩個好朋友走上不同的路,在十多年後的舊生聚會重逢。阿慧在台上,點了陳百強的舊歌,邀請好朋友上台一起合唱。阿慧婚後家庭美滿,丈夫當了老闆。《大頭阿慧》把香港女孩子的嫉妒刻劃細膩:兩個女生之間,一個儍乎乎的,一直不知道自己的好運氣,被她的知心好友暗暗嫉妒着。明明有錢,卻不借給好友墮胎,反倒造就了一個美滿的家庭,而自己卻所託非人,到了三十歲,才嚐到命運的苦杯。
《破事兒》以這個故事最感人。香港這個城市,本來再難創作感人的小品,因為金錢物慾淹沒了真性情,香港不再是一個浪漫的地方。
但是《大頭阿慧》卻在低層生活中重新發現了romance,一絲也沒有造作,對白真樸自然。女主角阿慧跟車房仔Juno相愛,一起在車底下修車,她為他拿着一盞大光燈,看着他用「士巴拿」把螺絲上緊──這應該是港產片十年來難忘的其中一景,因為來自現實。
最後的寂寞人,反倒是阿慧的好友阿琪──一臉的冷傲,抿着嘴角,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這樣的香港妹,在油尖旺,隨便伸手撈就是一大把,本來不討好的一個小角色,在導演的塑造下,變成一個蒼涼的人物。
《破事兒》是二○○七年香港人的故事,有的荒誕,有的似是無聊,卻是當下香港三十歲以下的市民寫照。還有一個片斷叫《增值》,講杜汶澤嫖妓,暗中愛上了大陸妓女,也道盡了大都會人的隔閡和孤絕感。愛爾蘭作家喬哀斯的短扁小說集《都柏林人》也是講這樣的小人物、小感性,香港畢竟不是二十年代的都柏林,感性之處,卻遙相呼應,六十元的票價,單看《大頭阿慧》就超值了,但要細心賞看,如何濃縮地講一個人性小故事,像齊白石畫蝦,三兩筆把兩個人物寫得鮮活,不必跟荷李活強爭,這才是香港電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