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日本有人以「M型社會」描述全球化對社會的衝擊,描述中產階級逐漸萎縮及逐步變成窮人的困境後;香港有不少人引用這個概念討論社會的發展趨勢,並驚呼香港同樣免不了走上「M型社會」的困境。最近,更有政府的重要顧問及行政會議成員借用這個概念促使特區政府注意中產階級向下流動或「沉淪」的現象,進而要求財政司司長在本年的預算案中多點照顧中產階層人士的利益。
「M」字額已經讓不少男性上班族、中產階層男士頭痛不已,「M型社會」的出現,中產階層人士收入萎縮更令人怵目驚心。只是用「M」字來形容中產階層收入下降,社會中層收縮似乎有點不大貼切。「M」字是兩頭大、中間小的形態,但在全球化衝擊下,在收入差距大幅拉闊的情況下,大部份中產階層都是向下流動的,只有極少數人有能力、有機會向上移動成為富裕階層。換言之,高收入或富裕階層的人數依然很少,甚至比以前更少;而低收入的人則不斷增加,低收入階層不斷壯大。這種底層非常闊、高層非常尖的社會形態看來像「葫蘆樽」式是變形的金字塔多於像「M」字吧!
撇開「M型社會」的爭論,中產階層除受全球化衝擊是不爭的事實。不管在歐洲、美國、日本或香港,中產階層憑着經驗、年資穩步提升收入,隨着經濟水漲而改變生活的好景已經一去不復返;一紙大學畢業證書的價值已大為下降,已無法保證較佳的生活及良好反應機遇。剩下來的是收入與資產價值大上大落,行業盛衰周期越來越短,經濟及收入前景越來越不確定。簡而言之,中產階層「今日唔知聽日事」的不穩定性、不安全感的確越來越強,並且隨時會因為外來的經濟衝擊而變得一無所有,跌入社會的底層。
更可怕的是,這樣的變動政府是沒有能力干預,沒有能力扭轉的。強如歐盟「堡壘」,也不得不逐步退守,逐步削弱原來的社會保障及退休保障。香港這種開放型的小經濟體更連守禦的能力也沒有,只能任由全球化牽着走,只能艱苦的適應巨變。過去十年來香港經濟,社會的動盪起伏,除了特區政府主事人政策有誤外,反映的正是國際經濟大氣候的急劇變動,反映的正是「水漲自然船高」的好日子已過去,受薪階層及中產階層必須面對收入停滯不前甚至逐步下降的殘酷事實。
儘管政府無法扭轉經濟動盪不定的國際大氣候,但它至少能紓緩過程中的一些陣痛,特別是財政有餘裕時更應如此。從目前香港的經濟及政府財政情況來看,特區政府完全應當及有能力對納稅人及市民作出額外的照顧。以稅項為例,去年的退稅措施已令大部份納稅人的稅項負擔大為減輕;今年政府的財政情況比去年更為寬裕,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先生理應再推出退稅措施,退稅的比率及上限也應提高,讓納稅人特別是中產階層再次享有另一個「稅務假期」。此外,差餉的寬免能惠及全港絕大多數市民,特區政府也應手鬆一點。
除了中產階層該分享政府「水浸」的好處外,低收入階層及長者也不應被忽視。要知道通脹正在上升,低收入階層及長者面對的生活壓力不斷增加。他們的購買力不斷縮減,政府理應較迅速的按通脹調整各項補助金及津貼,讓他們更有能力抵禦通脹這隻「惡獸」。
來年的預算案是曾俊華先生的第一份預算案,也是第三屆特區政府的首份預算案,曾先生大概不會任由庫房水浸,不願還富於民吧!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