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偉駿報道】政府搞保育,連古蹟模型也不放過。香港微型藝術會一班成員,近年製作了多件以灣仔本土文化為題材的古蹟模型,希望為灣仔存留記憶,惜苦無地方展覽,至最近發展局決定收容這批「小古蹟」,稍後展出,配合明年首季推出的文物保育宣傳第一炮。
「香港轉變得太快,連回憶都嚟唔切。」微型藝術會會長李來有(阿來)引述一名市民來信的感慨。她跟會內10多名模型發燒友一樣,近年醉心於製作反映本土文化特色的模型,大如灣仔街市的歷史建築,小若街市攤檔的瓜菜,統統是他們的心血,除了興趣,也為了另類保育,「香港人身邊好多事與物,好有特色,但每日只係匆匆擦身而過,我哋想保存文化,幫香港做一個歷史記錄。」她想為香港存留記憶,也想喚起公眾關注,「實物放喺度,有時唔會留意,但細細件模型,會有好多人鍾意。」
該會成立四年以來,就像他們的模型作品一樣流離失所,經常為安置模型及展覽地方苦惱。上月該會獲太古集團贊助在太古坊舉行以香港本土風情為題的模型展覽,展出以灣仔舊建築為主的多款古蹟模型,包括發展局提出的灣仔舊區10大歷史建築群之一的和昌大押、獲華人置業劉鑾雄同意保留的灣仔街市大樓,還有被市建局拆完又起的喜帖街等,好評如潮,並引起發展局的興趣。
正物色長遠展場
發展局發言人表示,明年1月起推出文物保育宣傳,第一炮是明年1月15日至2月29日在九龍公園文物探知館舉行的「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展覽,屆時除了擺放介紹供非政府機構申請經營的歷史建築的模型及展板外,也會擺放微型藝術會的古蹟模型供公眾欣賞。局方稍後會在時代廣場、太古城等全港七個大型商場舉行巡迴展覽,並推出專題網站及舉辦攝影比賽,加強公眾對保育文物的認識。
不過,阿來最希望是政府能提供一個永久地方予該會安置「小古蹟」,「好似藍屋、雷生春呢類地方唔大嘅歷史建築,已經足夠我哋舉行工作坊同展覽。」據了解,發展局有意提供長遠地方,包括構思在政府合署大堂,具體詳情待定。
活化藍屋「留屋又留人」
【本報訊】發展局提出把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的灣仔藍屋,跟黃屋及橙屋組成的藍屋建築群,納入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並提出「留屋又留人」的嶄新概念,容許34戶租客選擇留下。發展局承認,如何在活化藍屋及讓租戶繼續居於藍屋之間作出協調,具體細節仍待研究。
藍屋建築群共由九幢建築物組成,當中七幢已被政府收購,兩幢屬私人擁有,其中一幢用作貨倉,另一幢仍作住宅。整個建築群現餘34戶租客,23戶是政府租客,11戶向私人業主交租。
擬納入明年計劃內
發展局發言人稱,房屋協會正跟當中的私人業主商討,前提是不會強迫租客遷出,容許他們繼續居住,「以人為本,希望保留社區網絡。」
發言人表示,藍屋大部份居民贊成方案,會盡快為藍屋租戶登記,了解他們的去留選擇,希望藍屋建築群趕及在明年2月納入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內。
發展局其中一個構思是將藍屋租戶的租約,交給獲批申請的非政府團體管理,租客日後直接向該團體交租;而營運藍屋的團體,在活化建築之餘,不能迫走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