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週末前在銅鑼灣及尖沙咀看到購物人潮才驚覺聖誕已近。香港是個絕對商業城市,大部份民生運行如非因商業而起也沿商業而行。內地公報,香港為國內人民選擇度聖誕最受歡迎目的地,你可要準備不要受驚嚇,避開零售旺地;聖誕自由友不一定去教堂聽聖詩,不一定去閣下認為的密竇吃飯,不過半島酒店大堂下午茶可免則免,揀個安靜角落要一客eggnog聞聞清幽肉桂香還是值得的,還好半島之外我們仍有文華東方、四季、麗嘉。自由行友最關注其實這上下香港的季末大減價。
從前住在中環仍有到附近幾所有年份的教堂聽聽聖詩,拾一抹逝日佳節餘韻,時過境遷,就是元朗的天主堂也由菲律賓人佔領了,他們的歌肯定好,英語為主還有他加諾語,調調對不了號,去了兩年打消了主意。
朋友家的聖誕聚會是必去的,往昔一起過生日這一伙人人有兒有女平常見的少,趁節日碰碰頭也算一個傳統。平安夜上七哥家擦大閘蟹,一吃七、八、九、十隻,也是另一起傳統。當然聖誕節那天仍工作,也是我最平常的運作。畢竟除了農曆新年,從小最親近的節日來自教會幼稚園的引導,聖誕節某程度上比春節更入心入肺;期望上台演出歌舞節日扮天使的願望落空之外,「聖誕老人」那麼大的一隻麻包袋派出來的禮物只不過是一條士的糖!聖誕節自此是一個貼心而叫人失意的節日,隨歲月加碼倍添憂傷,大學時的摯友一紙賀卡,短短一句話:「We'rereallygladthatwehavestayedintouchandremainoldfriends.」倒是真情的,觸到心窩底底處。
Inge每年例從德國寄來賀卡與巧克力,那份德國人喜歡的杏仁與肉桂香漂過大洋特別感動。姪兒甥女的聖誕卡雖然老樣子,還是一份喜悅。隨時勢習慣變,這幾天收到特別多賀詞短訊發自內地朋友,那種排山倒海除了春節,都超過元宵、情人、清明、復活、五一、乞巧、中秋、重九、十一、冬至。可見國人對這沒有法定假期的西洋玩意最歡迎。
應時,還是挑了幾張聖誕歌CD播播作背景陪襯,最愛聽的仍是OhComeAllYeFaithful與I'llBeHomeForChristmas。前者逸懷初中歲月,後者在外面上課的日子最讓人思家,看着窗外連連綿綿白雪,松鼠爬到後園聖誕樹上奔跳,惹來笑聲和着不期然的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