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和一位意大利導演在邵氏片廠食堂午餐,上了一碗白飯,他要求一塊牛油,拼命往飯粒上混,大家見了都迷惑。
要知道,意大利對飯的印象,是Risotto,一定要用牛油、橄欖油或番茄醬兜在一起。同樣地,我們也不明白為什麼日本人桌上的菜,是用來送酒的,而他們的白飯,只是配着泡菜吃?這是因為他們的米很肥胖,可以就那麼當成一道佳餚,不必太多配料了。
查先生也說過:廣東人做不好滬菜,上海人做不好粵菜,這很有道理,因為口味這回事,是小時的記憶培養出來,並非外省人所能理解。
要做一餐大家都欣賞的菜不容易,得摒除根深蒂固的偏見,得到共同的味道,讓每個人都覺得好吃才是。用最新鮮的食材,以最簡單的方法去烹調,是上策。
電影也相同。和有知識的外國觀眾聊起,都認為《功夫》是一部國際性的片子,雖然有花巧和誇張的武藝,但製作水準奇高,大家都能接受。但是在天方夜譚之中,也要求合情合理,像周星馳恢復了武功,是因為「打通筋脈」。這四個字,向中國人一提,理所當然,但外國觀眾一輩子也不能接受。
至於《投名狀》,的確是一部國際片,但大家的歷史、生活背景,以及人性的差異之下,外國觀眾不能了解為什麼我們要結拜。
雖然他們有兄弟同盟brotherhood這個字眼,但指的也是一班志同道合的人而已。他們不會明白為什麼要同時同日死,每一個人生得早死得早,生得晚死得晚呀!
更不能接受的是殺一個不相干的人,以表明無可退路的決心。戰爭上要殺多少沒問題,但這個對方,是手無寸鐵,而且被綁住的呀!此片到了外國,還是把這段戲剪掉為佳,勉強保留結拜,不然連英雄人物的形象也幻滅,非常不討好,再過八輩子,他們也不會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