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 普天同慶:新教精神與現代文明 - 李怡

蘋論 普天同慶:新教精神與現代文明 - 李怡

今天是聖誕節,「普世歡騰,救主下降」,不管是否信仰天主教、基督教,香港人都會過這個普天同慶的日子。
但慶甚麼?除了聖誕禮物,假期,家人團聚之外,我們想到的較深入的文化層次,就是基督教帶來的現代文明。
現代文明,同西方的新教傳統有關。所謂新教,是指西歐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後,從政教合一的天主教分裂出來的基督教。現代天主教也接受新教傳統。宗教改革是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思潮的承接者。宗教改革確立了人性人權和自由平等的理念,把信徒從中世紀的神權統治下解放出來。新教精神主張信仰免罪,有罪的人一旦信仰基督,就能淨化靈魂,人性個性可以因信仰而趨完善。新教又突出基督獻身的意義:耶穌為了拯救世人,甘願接受被釘在十字架上,使一切信他的人免罪得救。四百多年來,基督教的新教精神為各教派所恪守:一、因信仰而得救,完善自身;二、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在精神王國,人人都是自由的;三、以耶穌基督的獻身精神為榜樣,而奉獻自己。虔誠基督徒把人性人權、平等博愛、奉獻犧牲,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新教精神帶來西方文明的特點之一,就是政教分離。政是政治權力,教就是意識形態。新教傳統認為,凡是與政權相結合的宗教(及意識形態)都是與自由相敵對的;就是與政權相分離的宗教(及意識形態)都是與自由相一致的。專制國家的特徵之一是政治權力與意識形態權力的合一,倘若兩者同被掌握在統治階級手上,就很難出現真正法治的憲政。因為憲政是一種分權制度;民主政治,三權分立,建基於政治權力與意識形態權力的分離。也因此,掌握政治權力,同時也掌握馬列毛或甚麼「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之類的意識形態權力的國家,是很難實現憲政的。

新教精神與現代資本主義的發展息息相關。馬克思從經濟發展中指出資本主義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的殘酷特質。但德國另一位著名的社會哲學家韋伯(MaxWeber,1864-1920)就寫了一本叫《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書,指出勤奮、忠誠、敬業,視獲取財富為上帝使命的新教精神,在優勝劣汰、爾虞我詐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建立了誠實、信任、責任心等理性的經濟倫理,是隱藏在資本主義制度背後的巨大精神力量。
因此,我們看到,在西方文明社會,絕大多數的工商界領袖、資本佔有者,企業的高級行政人員,都是新教教徒。我們也看到,這些西方的企業家,不少人都一方面獲取財富另方面也捐獻財富給世上有需要的貧困病患者。今天,慈善事業不但成為社會企業的責任之一,也成為社會上許多人從捐獻中獲取快樂之源。
普天同慶,慶的是這種為我們帶來快樂的文明之源。
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政治權力與意識形態權力同掌在執政者手上的中國,因缺乏宗教傳統,走憲政之路仍是舉步維艱。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下發展的原始資本主義,更是因缺乏宗教的奉獻精神,而衍生出越來越殘酷的弱肉強食。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