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道:「必也正名乎」。
為了讓地球的一切文明得以永續,減排量分配沒有人爭着認頭,我來,我來,但由聯合國制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卻爭相出牌。申遺項目有特定的類別:方言,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傳統手工藝,以及跟大自然與宇宙間的民間傳統知識和活動。獲登錄的大都是於族群有承傳價值卻有消失危機的項目。
問題是即使爭得聯合國這一席位,以國家政府甚至聯合國的力量又如何能保護這些非物質的文化真正承傳,一些快要消失,沒有人再懂的方言,可以預先記錄語音的規律,可惜沒有人再用的方言,就只能成為象牙塔研究的對象,族群要說甚麼語言,無從勉強,即如已成為國家級名錄打算申遺的粵劇,爭取到這個虛名,無助於粵劇前途。該力保不失的文化,申不申遺,政府都有責任去保育,無奈的是,政府也只能提供最好的環境去讓這些文化活動得到成本上的優惠,一切藝術表演,前途繫於市場力量,有觀眾,自然有明天,既不能勉強觀眾入場,則只能靠行業本身自強,觀眾尚可教育培養,沒有新人加入行業而又能紅起來,再多幾個仙姐為天下先也是徒然。
最好笑的是有消息南韓打算把風水申請為其民族遺產,牽起網民互相罵戰,此事將由官方解決,彷彿跟日本爭東海油田開採權一般刺激。風水源自中國,這是任何官式動作都不能改變的歷史,就讓南韓爭去吧,這宗爭產案不比小甜甜案懸疑,讓韓國人拿着風水的招牌做民族的圖騰之一,只是一宗笑柄,文化一如愛人,是你的就不會被人搶得來,名份爭來作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