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有新款電腦推出,每半年有新款的牙刷,每三個月則有新款手提電話,如此快速的產品周期,用「推陳出新」來形容基本上不貼切,因為物品還沒有用舊,新的已湧出來了。
都市發展好像也循着這方向邁進,從前要建造一座城市,須窮兩、三代人的努力,如今同一代人已可親眼目睹城市的變遷,所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相信好快會改寫。未來派學者甚至已設計出一系列建築物,方便我們移民火星時,可以一天之內建造好一個城市。
有巢氏開展了「為自己所需而建造」的先河,自此人類也像河獺一樣,不停改造環境。我們剷平森林建造村落,剷平村落建造城市,剷平城市建造大都會……大都會越來越大,逐漸互相銜接,最後我們會建造出一個只合適人類居住的「地平面」。
停下來?難了。人類是患上建造狂的生物,神創造世界和人,人便模仿神創造自身以外的一切。子承父業無可厚非,可惜「巴別塔事件」並沒令我們徹底反省,人類仍靠「本能」用泥土塑造所需,若惡果出現,便趕快創造更新的事物去補救,於是問題一直累積下去,永無止境。
近幾年的環保呼聲令建造狂收斂了些,亦好像替大自然像贏回不少失地。然而,我們其實是對創造自身以外的事件感到枯燥,轉而鑽研如何創造自己:克隆技術一日千里,基因圖譜再不是上帝的獨家配方,專利權還沒失效,人類已找到自立門戶的路徑了。明天會發生甚麼事?也許想住在海裏的人可變做魚,想住高崖的人可變做鳥,夜班一族索性變做貓頭鷹,喜歡戶外陽光的則變做爬蟲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