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休息:為甚麼聖誕是全球快樂的第一節慶? - 陶傑

星期天休息:為甚麼聖誕是全球快樂的第一節慶? - 陶傑

聖誕節到了,普天同慶,聖誕是人類的第一喜節。雖然近年歐美的許多左傾知識分子,出於白人莫名其妙的原罪感,像台灣總統陳水扁拆除「大中至正」牌匾一樣,聲稱為了照顧其他宗教和民族感情,避免宣示「基督教霸權」,視「聖誕」(Christmas)一詞如寇仇,不敢宣之於口,改以所謂「冬節」(WinterFestival)代之。這種思想,淺薄幼稚,是對於文化的無知。
聖誕節為甚麼成為節慶之王?因為聖誕節為普世帶來希望,無論世間如何紛亂,戰火多麼囂狂,聖誕節永遠令人在黑暗中相信將現曙光,中國的重陽和清明,是敬拜祖先的節日,講求「慎終追遠」,情感雖然深遠,終究未可超越倫常的俗套。農曆新年也相當歡樂,家庭團聚,兄友弟恭,卻互祝「恭喜發財」、「萬事勝意」,恐怕還是以金錢和私慾掛帥,層次也俗氣了一點。
聖誕節卻不同。兒童在平安夜,把襪子掛在窗沿,期待聖誕老人的禮物,從小就懂得「希望」的意義。教宗的子夜彌撒,「拆禮物日」的驚喜,聖誕節不止家庭團聚,而是把歡樂與普世分享。基督教提倡分享,不止是家庭同堂三代之相親,還講究兄弟四海之博愛。中國的農曆新年,一句「恭喜發財」只限於親友之間的道賀,但「聖誕快樂」卻可以向不相識的人傳遞歡樂。
聖誕的時機,安排也巧見匠心。美國人從感恩節就開始培養節日氣氛,兒童從萬聖節之後就開始期待。聖誕的高潮之後,緊接的是除夕新年,更是許願時刻。歐美在聖誕之後,企業商店才會為四月「公布業績」而投入忙碌的商機,然後才是放暑假。西方文化的節日和工作氛圍,分配得很均勻,此中自有中產階級和工商業活動之大興。

希望是一種快樂的流行性感冒,在聖誕節前後讓人間一起感染:聖誕、燭光、美酒、禮物,因為基督教的末日審判和升天堂就是承諾和希望。雖然未許令人盡信──在理性上,耶和華如果要救贖世人,為甚麼要繞一個大圈,派他兒子下凡,一番擾攘,任由愛子在十字架上死而升天,做一場費勁的「大騷」,卻又無力感召全人類於千秋萬世?神力如果有盡,憑甚麼令人相信天國永恒?然而這一切矛盾在聖誕節都沒有人再爭論,不管教徒與非教徒,一起歡慶,在快樂中融和團結,聖誕節像一年一度永不「穿崩」的一場小小的神迹。
以聖誕節為題的文學作品,多是導人向善的經典,從狄更斯的《聖誕述異》開始,橫跨工業和科技世代,也無非「希望」此一主題。最動人的作品之一,應該是占士史超域主演的《美好人生》(It'sAWonderfulLife),故事講美國一個財務公司的小東主,被地產商吞併市場,走投無路,正想自殺;這時天使下凡,與他一起憶述大半生做過的善舉。這部電影被評為影史上最感人肺腑之作,比起《孤雛血淚》中的那個在聖誕節前夕、拖着一隻雪橇挨家抵戶地出賣幾個弟弟妹妹的那個孤兒孩子,聖誕節永遠是屬於未來還有希望的人。今天的處境無論多艱難,堅信明天一定會更好,明天會更好,不是那一個失敗的政客向社會散播的假大空口號,而是聖經的福音啓示。
掛在「希望號」這座火車頭之後,西方資本主義發揮了強大的生命力。「消費」一旦與「快樂」而不是貪慾掛鈎,經濟增長也就帶來巨大的道德回報。在花錢消費的同時,也想到貧窮的人,想到慈善和分享,這是基督教的文明力量在背後默默推動的,與其他「第三世界」追求的純粹口腔感官的貪慾,本質有天淵之別。
這就是聖誕節永遠年輕、長久時尚的理由,因為氣魄宏大,抓住了「希望」這個高尚的主題。一個道德的社會,也沒有希望,暴富者瘋狂消費,削山伐木,枯澤涸河,因為他們心中沒有明天,只有現在,沒有別人,只有自己,他們污染環境生態,因為不信神明。他們誤以為經濟就是一切,利潤就是終極。除此之外,別無其他。
但聖誕節畢竟不一樣,在節日之外,還有那麼多巨大的精神增值量。在世界上成為文明的領袖,正如拿破崙說的:「領袖就是『希望』的批發商」(Aleaderisadealerofhope),二十一世紀的世界,屬於慶祝聖誕的國家和人群,因為希望會帶來歡樂,歡樂能泯滅仇恨,民主、自由、寬容,大同理想,清凉世界,只能從聖誕節而來而不是其他,你同意嗎?祝你聖誕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