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央行於星期二向銀行體系注入3486億歐元(約39075億港元)為期兩星期的貸款,不但較市場原先預期的1700億歐元(約19054億港元)多出一倍,而且亦是歐元區歷來最高的注資金額。消息帶動兩星期歐元同業拆息於當日即時回落50點子,為其歷來最大的單日跌幅。筆者認為,歐洲央行的行動方向是正確的,而且較聯儲局上星期提出的聯手注資行動更為進取。事實上,歐洲央行早於8月9日已首度注資干預拆息市場,較儲局於8月16日才削減貼現率足足早了一星期,反映前者對過去幾個月以來的信貸變化明顯有較高的洞察力。預料本星期的注資行動,將有助激勵儲局及其他主要央行採取更積極的態度,去紓解當前的信貸緊縮。
歐美加央行齊泵水
另外,聯儲局與加拿大及歐洲幾間主要央行,於星期三亦開始正式執行其聯手注資的新措施,拍賣總值640億美元(約4993億港元)分別為期28日及35日的貸款。首日拍賣的200億美元貸款吸引了90多間金融機構競投,息率為4.65厘,較貼現率4.75厘低出10點子。貼現窗過去一直擔當着最後貸款人(LastResort)的角色,若非必要,銀行同業都不太願意主動向其要求幫助,因為向貼現窗借款,容易被外界聯想到該銀行的財政狀況可能出現問題,對企業形象有損。聯儲局的新措施,不但變相把貼現的門檻降低,貸款對象同時亦擴大至20間主要交易商以外的金融機構,而競投機制則有助提升銀行同業參與借款的熱誠。因此,新措施無疑有助紓緩信貸市場的緊張情緒。
歐美必須持續減息
有人批評,減息及注資措施,無助解決當前信貸收縮的最核心問題──就是在次按的陰霾下,借款抵押品的質素似乎已失去了保證,而借款人的信用也變得難以量度,導致銀行與銀行之間互不信任的情況嚴重。然而,筆者認為這只是「雞與雞蛋」的問題,若不先減息及注資,市場就連喘息的空間也沒有,資產質素只會一直惡化,導致有更多的金融機構因而倒閉,屆時只會引起惡性循環,令信貸進一步收緊。因此,未來央行的成敗關鍵,在於能否及時重振經濟活力,讓整體資產價格再膨脹起來(Reflation),並確保金融企業得以保存一定的盈利能力,至於有關改善監管的問題,則可以容後處理。在這前提下,歐美央行必須持續並加快減息步伐,從而扭轉現時市場對經濟前景偏向悲觀的預期,未來一兩個月將成關鍵時刻。
潘國光 富邦銀行(香港)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