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訊四圍炳:網上自尋 你試過未? - 侯聯貴

傳訊四圍炳:網上自尋 你試過未? - 侯聯貴

筆者在一年多前,曾經討論過所謂的egosurfing(或叫egogoogling,中文姑且繙譯為網海自尋)─一種在Google或搜尋器中鍵入自己的名字(例如侯聯貴),看看網上那處有自己名字的出現;若出現次數多,或被人家引用及讚賞,便會有點自豪的感覺(或者叫自戀),這也可偶然當做繁忙工作之外的一種減壓方法;(反之,在網上被人唾罵,則分分鐘變成網上欺凌事件)。筆者有時為了想收集讀者的意見,偶然也會用egogoogling這招。但想不到的是,竟然也有人為此玩意認真做起研究來。

47%美國人網上尋己尋親

近日美國PewInternet&AmericanLifeProject公佈一項研究指出,越來越多人用Google來尋找有關自己、朋友、同事甚至異性朋友的資料。
這項電話調查訪問了1623名美國的互聯網用戶,結果發現有47%曾經試過網海自尋,比4年前同樣的研究結果得出的22%高出一倍有多。筆者不知道香港或中國的情況如何,但相信也是越來越普及了,這也證明吾道不孤!
這令筆者想起一些更重要的問題:究竟人使用網絡時的心理情況是怎樣?與現實世界有甚麼分別呢?在網上被頌揚所得到的快樂,是否能補償現實生活中所受到的挫敗呢?反之若被人在網上唾罵時,打擊是否更大呢?由於互聯網與現實世界的遊戲規則很不同,人面對的處境很不一樣,過往的社會心理學理論,未必能全面應用在網絡心理學之上,而且文化差異也存在。例如,透過網絡遊戲與Blog等所建立的個人自尊和地位,與現實生活的個人價值有何關係?一旦離開了網絡的環境返回現實,又如何理解虛擬世界的榮譽和地位?又或以egogoogling為例,甚麼人會傾向egogoogling?在網上見到自己的名字時,如何看待這種網絡上的「自我塑造」,跟在報紙上見到自己的名字有何分別呢?
其實,我們對網絡心理學的認識,仍然是十分有限,大家都知道電腦遊戲對青少年造成影響,但它的影響有多大,與其他社會因素的互動關係是甚麼,它對社會造成的影響有多深遠,可能仍在我們認知範圍以外。這方面實在需要研究人員更大的努力。
侯聯貴
電郵地址: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