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燕 - 陶傑

盧燕 - 陶傑

英國電影喜歡在一群年輕的明星之中,安插一位殿堂的甘草,就像《色,戒》裏,王佳芝回到上海的舅母家裏,打麻將的一桌太太之間,赫然有一個盧燕。
盧燕不但已經是一則傳奇,而且還變成了一縷香火。哪一齣戲,有盧燕的角色,就像成就了時間之外的一絲淡淡的不朽。或許西太后的角色烙印得太深,這位老太太一出場,開口的一腔老舍和胡金銓時代的八旗京腔,盧燕女士舉手投足,總令人隱約見到大柵欄的一街樓影,聞到宣武門大街西鶴年堂的一爐煎藥的煙香。
自從林海音逝世,盧燕成為舊北平的一籠殘餘的記憶。她的母親名叫李桂芬,是北平紅極的坤角鬚生,鬚生就是女人反串男角。舊北平的戲園,文人騷客都捧場,因此書香門第,翰墨世家,一個藝術家就是如此誕生的,堪稱絕代,因為北平的舊胡同拆光了,「國家劇院」變成一隻大鳥巢,當北京的男人,年過四十,挺着大肚腩,剃一個平頭,說話粗聲大氣,他們的名字,不是叫小軍小強還是大兵,盧燕僑居美國,她把真正的故都,搬到太平洋的煙水之外,有時重現在銀幕上,舊北平就如此奇蹟般活了過來。
西太后、佘太君、賈母、中國傳統母儀天下的角色,除了她不作第二人想。女人到了這般年紀,還帶着冠蓋京華的一身貴氣,一口國語聽在耳裏,就像按摩在心底的一樣舒服。在《姨媽的後現代生活》裏,盧燕飾演女主角斯琴高娃的老鄰居,養着一頭大白貓,穿着一件棗紅的褂襖,一頭銀髮,這樣的老先生,在片中是如何熬過這半世紀的浩劫的?
盧燕一出場,不論是什麼角色,總叫人無端有鼻酸的感覺。
因為琉璃廠、大柵欄、南池子大街,不是拆為平地,就是換了一番光景。在盧燕身上,還縈繫着清末老北平的百年煙雲,戲台上的譚鑫培、李萬春、馬連良的群英會,只要盧燕出場,那一籠色彩,旌飄旗動的都活轉過來了。到後來的《董夫人》,其實是移植到殖民地來的另一株異色。
盧燕還有一層好萊塢的氛圍,書接上回,令人想起二十年代獨闖美國的黃柳霜。流落天涯,一位落寞的京華女子,辛苦在新大陸也闖出了一個名字,不要忘記,那時的時勢不同,還沒有鞏俐和章子怡之流,就像在曼哈頓走進一家湖南菜館,桌上的家鄉菜,辣椒的葷香飄溢着八千里路的雲和月,玻璃窗外卻是摩天大廈的樓影。在華語電影裏,添了這樣一位人物。
不論悲喜,都添了一腔說不出的蒼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