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KongWalker》照樣沒有中文名字。但第二期的頁數好像增加,厚了些,又有一本副冊,細述東京都內一百一十七家拉麵舖子。
路線走對了,香港的年輕人對日本有一份迷戀,最新資料愈多愈好。有些甚至於買看不懂的日文雜誌。資料,也是《Walker》取勝之處,日本版的隨手拈來,只要找人翻譯一下中文即可,再容易也不過了。
但是只限於吃就狹小了,年輕人要的是衣服、鞋子、手錶、音響、化粧品、皮袋,這些其他香港的雜誌已齊全,但就不夠日本《Walker》的多,為什麼不集中精神大搞特搞呢?
如果嫌時間不夠,那麼由雙周刊改為月刊好了,反正雙周刊已比其他的時尚周刊慢了,再拖一點也沒關係,最重要是「有東西看!」
致命傷就在這裏。走過中環報攤,問小販此刊銷路如何?他回答:「第一冊賣了四本,第二冊只賣一本,推薦給客人,他們說:沒東西看!」
不單是資料不足,發行也沒做得好,七十一全線有得賣,但這種雜誌主要銷路要靠地攤。中環的報攤發得不齊全,九龍城的大多數報販都不賣。
香港並不是對日本有敵意的地方,不像台灣那麼抗拒香港雜誌。《壹週刊》在台灣也發行得很成功,為什麼《Walker》在香港不行?
看刊內的廣告,版數奇少,只有封面內頁有外國時裝,和數篇本地食肆,其他的都是日本貨,自己人幫自己人。為什麼不先挖一個優秀的人材,鎮定了廣告才開張?
這麼虧本下去怎麼得了?再好的老板也得收手,又不是《明報月刊》辦來給知識份子看,不賺也不要緊。
《Walker》其實大有可為,讀者能得日本、台灣等最流行最新的消息,國內人士又可以在刊內找到全香港最詳盡的資料,大陸讀者不可忽略,像《東Touch》,在國內也賣很多。勉之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