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之美 - 陶傑

批評之美 - 陶傑

華文傳媒最大的問題是什麼?不談政治,只講風花雪月,愚見認為,即使是風花雪月,也缺少優秀的批評(Criticism)。
譬如一齣《魔笛》,由非洲的黑人歌舞團改編,在倫敦上演,開頭的時候,場景是十八世紀的維也納,音樂忽然轉為叢林節拍的森巴風格。台上一眾黑人歌舞家,大膽妄為,把莫札特的作品「非洲化」,把劇評人看儍了眼。
英語傳媒的樂評人這樣形容:「音韻之大妖邪」(Themostfiendishtunes),Fiendish這個字,用得精妙,看似抨擊,其實是讚嘆。莫札特公認是天籟,竟然「改良」為一支妖艷的作品。另一位樂評家說:扮演「黑夜之谷」的那位黑人歌唱家:「她像夢幻一樣,浮在銳碎玻璃的F高音階的連珠炮之上」(Flootingdreamilythroughherlifanyofterrifying,glass-shatteringhighFs),這種精賦的文采,就叫做批評。
因為「黑夜之谷」就是一個邪角,由黑人的野性來演繹,又別有一番洞天,沒有精緻的文章、玲瓏的心竅、鬼神的判斷,寫不出如此賞評。英文傳媒由飲食、電影、音樂,都有許多批評家,不是俾面捧場,以智慧來評點一件作品。華文傳媒在這方面,還須要多人來「打造」?一百年還是五百年?我不知道。只是一生太短了,無聊事少嚕囌,叫子女學好英文。
又聞有人呼籲:打造大中華傳媒平台,不要讓英語世界專美。
華文傳媒最大的問題,不是資金──地產巨子周正毅、財技神童賴昌星,這類中華精英遍地都是,叫他們掏腰包開一份報紙,收購一家電視台,一點也沒有問題。
也不是IT資訊:打開網絡,全球消息都有,沒有戰地記者,隨時可以抄襲──華文叫做「翻譯」;香港電視新聞的國際畫面,伊拉克剛爆了一個炸彈,旁述的那個廣東話的聲音最後說:「××電視記者陳志強報道」──明明是BBC記者在巴格達拍的,新聞稿也是人家寫的,譯成華文,卻成為該台「記者」本人的「報道」,像抄GameShow一樣不眨眼,真是厚面皮。
新聞言論自由?中國人最懂得揣摸上意,漸漸他們都懂得自圓其說:山西的煤礦倒塌,死了一百○七人,總編輯皺皺眉頭:「國家正在進步,不要把一個小黑點,無限放大,人口那麼多,要給一點時間,總要慢慢來嘛!」把外國通訊社抹黑的中國報道,用大筆叉叉刪刪,縮成一百二十字。西方的新聞自由,華人社會是不需要的,讀者觀眾要求低,這一點,也不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