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儲局公佈周一首次「資金拍賣」情況,競投首批合共200億(美元.下同)、28天期資金的銀行,共有93間,需求超過注資的3倍,即616億,利率bid到4.65厘,稍低過貼現窗10基點,反映金融機構口渴程度,不下於歐洲。
歐洲央行繼周二被390隻餓狼(金融機構)搶走3486億歐元(約5020億美元)的14天錢後,周三再度拍賣100億美元的1個月期資金予有需要銀行,利率訂定在4.65厘,這是通過早前與聯儲局協議的所謂「貨幣掉期」(currencyswap),以成全歐洲銀行放出美元信貸的資金需求。
另外歐央行亦發表在其準備提供的3個月融資予銀行的需求,少過預期的500億歐元。
發言人指這是個好現象,因為經過大量放水後,Euribor已有紓緩迹象。
果然是機會主義者,如果我係銀行司庫,見有阿爺放水,利率又低,為甚麼要畀高息bid3個月錢?係都借長期點啦!瞧瞧美國3個月和6個月的聯邦債券孳息,可有啓示?
英倫銀行又如何?周二拍賣100億英鎊、90天期的資金,利率定在5.36厘(低過基準利率的5.5厘14基點)後,周三未見有公佈再注資行動,可能得小貓三四隻(幾間銀行),較容易應付吧!
瑞士央行據聞亦通過「貨幣掉期」借出約40億美元予有美元資金需求之銀行。相比上述各大央行放水數目,所謂「小巫見大巫」。然則卻反映金融機構對資金求「財」若渴程度。
目前最大的挑戰是,儘管各主要央行紛紛離經叛道,以行政手段干預自由市場,此乃迫於無奈,可是若只是一次過的行為,為挽救危機尚可原諒,最怕是因此受依賴,後果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