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報驗出多個蠔產品重金屬含量超出法例規定後,食物環境衞生署突然引述外國數據稱,蠔豉的重金屬限量應較鮮蠔高五倍,但承認法例沒有列明。有學者質疑食環署錯誤詮釋資料,擔心市民低估風險,讓海產成為慢性病的「計時炸彈」。有業內人士指法例模糊,擔心引起業界恐慌,「如果無端端被檢控,都好無辜。」 記者:白琳
本報較早前委託浸會大學化驗市面10款蠔產品,發現當中6款蠔豉及生蠔的鎘含量為2.37ppm至4.4ppm,超出《食物攙雜(金屬雜質含量)規例》訂明的准許濃度2ppm。食環署回覆本報稱,食品法典委員會指計算亁曬食品的污染物及毒素濃度時,可以原有食品作為指標。根據有關海鮮的數據,該署以驗出重金屬含量的五分之一與安全標準比較,即蠔豉的鎘含量逾10ppm,才算超標。
「蠔豉曬過仲有水份」
但該署強調,上述指標只是約數,較亁及較濕樣本將個別考慮,其他亁製食品包括蝦米、魚亁及魷魚絲的實際標準也不盡相同。業界可向食物安全中心查詢。
中文大學生化系副教授陳竟明批評,食環署上述標準只適用於完全脫水的食物樣本,並非曬亁食品,「海鮮嘅水份佔八成,用五分之一標準本來係合理,但只適用喺完全脫水之後嘅濃度。蠔豉係曬過,但仲有水份,食環署係解釋錯誤。」
世界衞生組織建議,一個體重65公斤的成人每周不可攝取455微克鎘。陳竟明說,以上述問題蠔豉為例,吃逾100克,即數隻已超標,「都係咁食落肚,風險唔會因為少咗水而低咗!」他又促請當局收緊上述安全標準,「香港人經常食海產,隨時係慢性病計時炸彈!」
食物安全專家委員會成員、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批評,食環署的準則令業界無所適從,法例應清楚列明,尤其是蠔豉等海味,「如果唔知賣嘅嘢對人有害,無端端被檢控,就好無辜。」立法會食物安全及環境衞生事務委員會副主席李華明說,事件反映法例有漏洞,「冇理由次次都要拎個報告去問政府。」
食品標準模糊有前科
食環署的亁製食品標準模糊早有前科。消委會今年4月驗出多個魷魚絲樣本重金屬超標,但食環署稱魷魚絲經過亁製,重新計算後認為有關產品安全食用。該會總幹事劉燕卿至今對此存疑,促請政府制訂清晰指引,「我哋係計食落口嗰吓嘅含量,有乜理由食魷魚絲前要浸水,等佢發大先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