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觀眾如果聽從寶蓮基爾的教誨,先買了張愛玲原著英譯閱讀,恐怕打底的用意會弄巧反拙,亁脆決定不進電影院看《色,戒》了。不過我懷疑在書店看見這本書的老外,沒有多少個會有購買的興致,票房不至於因此受影響──或者說,售票處收銀機的收入欠佳,賬無論如何算不到原著頭上。
英國由企鵝印行的一本,裏面除了托電影福主打的一篇,還收輯《等》、《鴻鸞禧》、《桂花蒸阿小悲秋》和《留情》,捧上手總算像本書;美國錨書房出版的單行本,則擺到明掠水,整篇小說五十七頁,另加一篇譯者序,尾隨李安跋和編劇之一的短文,頁數合共不超過一百,軟皮平裝,居然膽敢賣九大美元。這麼明目張膽的搵老襯,很難避免不觸發我體內沉睡的師奶因子,扳起指頭和書商計婆乸數:每頁大拿拿成蚊港幣,張女士名下的洛陽紙,從來沒有試過這麼貴。
七十年代《多少恨》出土,逼不得已輯進《惘然記》的時候,張寫了一段前言,解釋成文的始末。這篇小說是她編劇的電影《不了情》的文字再生版,「在美國,根據名片寫的小說歸入『非書』(non-books)之列──狀似書而實非──也是有點道理。……影片本身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根據它的『非書』倒還頑健,不遠千里找上門來,使人又笑又嘆。」。萬萬想不到,一度於地平線上隱身的《不了情》,她去世之後竟然再現江湖,而明明是一本書的《色,戒》,又會趁着電影的熱炒,變成一本昂貴的非書,在她生前未克攻陷的英文市場擺賣。又笑又嘆之餘,她可能還會垂詢:「銷路還好嗎?──太貴了,這麼貴,真還有人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