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惠一點好嗎? - 李純恩

實惠一點好嗎? - 李純恩

李連杰說中西文化的差異之一,是中國人的英雄,要死了才有得做,但西方人的英雄,活着也做得成。
中國人活着是很辛苦的,中國活人做事,常常吃力不討好。不知是不是這個原因,中國人一死,其他活着的人便會念他辛苦了一世,死後,就會給個安慰獎,誇獎誇獎,說點好話。因此,「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死到一半,好話就說過來了。等到真的死了,那就更要美言。做過點大事的,當然就像李連杰說的那樣,成了「英雄」。即使沒有做什麼驚天動地大事的,也得想點「美名」冠之。
便如看香港報紙,但凡不是老死而又有點新聞價值的,不是「好爸爸」,就是「孝順仔」,再不就是「工作勤奮」或「品學兼優」。
這麼說,並非涼薄地要抹殺什麼好東西,而是,這類新聞標題和人物標籤看多了,令人誤以為好人沒好報,死神專挑「好爸爸」跟「孝順仔」下手。
今天樓上跳一個下來的是「勤奮工作」的「好爸爸」,明天馬路上一樁車禍又偏撞着個「品學兼優」的「孝順仔」。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說明了什麼?說明了「好爸爸」和「孝順仔」在香港人口之中,非常普及,比例極大。就如今天一個招牌打下來,打中五個年青人,裏面有四個是大學生那樣,在行人如鯽的鬧市行走,不小心踩掉的,大概也是一個「好爸爸」或者「孝順仔」的鞋跟。
既然滿世界都是「好爸爸」或者「孝順仔」,那也沒什麼稀奇了,是不是在死人冧樓的時候,就不要強調了。
又或者,像李連杰說的邏輯,我們也學學西方人,不要等人死了之後才封英雄,而是在許多男人還活生生的時候,就挖掘一下他們的優良品質,趁他們還健康活潑或還沒想到去跳樓或還沒給車撞的時候,稱呼他們一聲「好爸爸」,或者「孝順仔」。這樣,是不是實惠一點,正面一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