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成中風者雙料動脈硬化<br>腦部通波仔可防再中風

6成中風者雙料動脈硬化
腦部通波仔可防再中風

【本報訊】中風是本港第三大疾病殺手,也是導致永久傷殘的頭號成因。中文大學醫學院在全球首次發現,近六成缺血性中風的華裔病人,顱內及頸的動脈同時出現「雙料」硬化,他們再中風及死亡的風險,較只有顱內或頸動脈硬化病人高近20個百分點,專家指這類病人可及早服藥及接受俗稱腦部通波仔手術預防。 記者:陳沛冰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床導師蘇藹欣表示,每年本港每10萬人中,便有160人中風,佔總體死亡率近一成,中風的復發性很高,事前或會沒有任何病徵,並「可在幾秒內昏迷或癱瘓」。
蘇藹欣指,西方人缺血性中風主要因為頸動脈硬化,中國人則是顱內動脈硬化。該系完成了全球首個以磁力共振血管造影檢查,來評估顱內及頸動脈對缺血性中風的影響,研究在00年6月至03年12月為343名平均年齡為60至70歲的缺血性中風病人,用磁力共振血管造影,以及頸動脈超聲波檢查,發現當中180人(52%)有顱內動脈硬化,當中104人(58%)同時有頸動脈硬化,其中21人的頸動脈硬化超過70%。

死亡風險高達31%

研究跟進病人五年,發現若顱內及頸動脈均硬化的病人,再中風的風險高達41%,死亡的風險則高達31%;但只有顱內或頸動脈硬化的病人,再中風的比率只有22%,死亡的風險更只有13%。
蘇藹欣表示,顱內動脈硬化會引致頸動脈硬化,因為當腦血管閉塞時,正常會由頸的血管補充供血,當頸部血管增加供血時,亦會增加閉塞的機會。相反,若頸部血管先閉塞,血液難以流向腦部,腦部血管閉塞的機會較少,這是導致中國人中風的機會較西方人高的原因之一。

可服食抗血小板藥

中國人顱內及頸動脈容易硬化相信與基因有關,後天調節飲食幫助不大。蘇藹欣指出若發現病人兩種動脈同時閉塞,可以藥物或手術及早預防,例如服食抗血小板藥物,可預防血管閉塞。另外,由04年起威爾斯親王醫院已為約100名病人,進行俗稱腦部通波仔的顱內動脈通波仔手術,即在血管內放入支架,減少血管再閉塞機會,由於不少血管閉塞的病人,同時有高血壓、高膽固醇及糖尿病等高危因素,故需為有關病人先治療慢性病。

顱內動脈解構

腦部多條負責血液供應的動脈若閉塞嚴重,正常會由頸的血管補充供血;當頸部血管增加供血時,亦會增加閉塞的機會。

頸動脈解構

頸動脈硬化致完全閉塞,會令腦部沒有足夠血液供應而導致中風。

動脈硬化過程

大量脂肪及膽固醇在血管內不斷積聚,令血管硬化及栓塞,血液無法通過,引發缺血性中風。

資料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