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出售魚類含水銀高

港出售魚類含水銀高

【本報訊】一項針對本港巿場出售魚類的研究發現,一半魚類樣本的水銀含量較世界衞生組織建議,兒童及孕婦每日攝取水銀量上限0.2毫克為高;其中海魚的水銀含量又較淡水魚高。由於港人進食魚類數量驚人,構成潛在中毒風險。

母過量攝取 礙嬰兒智力

浸會大學裘槎環科所的研究員在本港巿場購買了10種淡水魚和10種海魚,分析其中軸肌肉內含砷、鎘、鉻、銅、汞(水銀)、鉛、鎳和鋅八種重金屬含量,結果發現,淡水魚水銀含量為每公斤0.07至0.34毫克,含鉛量為0.11至0.52毫克,海魚較淡水魚含較高的水銀及較低鉛,部份樣本的鎘及鉛含量高於歐盟及中國國家標準管理局的水平。
世衞建議高危組別,即兒童及孕婦每日攝取水銀量,按每公斤體重計不應多於0.2毫克,是次研究其中10個樣本總水銀含量高於此標準,研究人員指,港人每人每日食用魚量達142克,水銀污染對健康構成潛在風險。
不過,有關文獻並無公佈化驗魚類品種,也沒詳列海魚的化驗結果。
中文大學03年一項研究指出,鮫魚、東星及牙帶三種大型海魚含水銀量極高,濃度由百萬分之0.28至0.48不等,孕婦每周只宜進食三至五次。醫學界認為,孕婦攝取水銀量過多,會影響嬰兒智力,出現痙攣、流口水、手指發展不健全等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