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耗水量增加 東江水將不敷使用<br>將軍澳擬建海水化淡廠

本港耗水量增加 東江水將不敷使用
將軍澳擬建海水化淡廠

【本報訊】東江水協議對香港供應以2030年為限,水務署的研究顯示,屆時重訂後的東江水新協議即使說明食水繼續供港,已不足應付本港用水量增加的需求,香港會出現水荒,研究指香港2030年前將進入海水化淡時代,着手興建兩個海水化淡廠,其中一個廠位於將軍澳。 記者:呂焯均

本港與廣東省政府簽訂的東江水供港協議,供水量每年最高為11億立方米,水價固定為24.9億元,香港取水量近年每年實際只有8億立方米,平均每立方米水價約3元。有關協議的保證供水量維持至2030年。

料2030年出現水荒

政府消息說,本港人口現約700萬,預測22年後會增至800多萬,屆時將出現水荒,由於隨着廣東經濟高速發展,食水需求量不斷大增,至2030年時即使繼續供水香港,亦未必可向本港增加供水。由於水務工程從籌劃至竣工需十年八載,故水務署需及早研究本港未來食水資源。
有關研究已接近完成,明年初將公佈結果,提出全面水資源管理的數十項政策和新措施建議,公開諮詢公眾。消息又指,研究確認香港將無可避免要推行海水化淡,因為預計東江水供水量一定無法應付本港需求量增長,東江水價又一定會上升,海水化淡成本則會隨科技進步而降低,海水將成為香港最有用的水資源,估計2030年前便需建造海水化淡廠。
水務署過去兩年已進行海水化淡的技術試驗,分別建造兩所小型海水化淡廠,位於接近珠江口的鹹淡水交界和泥質較多的屯門,以及面向南中國海水質較鹹的鴨脷洲。試驗採用最新的逆滲透薄膜技術,即是用壓力把海水穿過薄膜,隔去海水的鹽份和雜質,成本每立方米約8元。試驗的結果證實技術上可行,但成本比東江水每立方米3元高一倍多。故當時水務署決定現階段不會採用,但未來22年內一定需要。

難再覓地建新水塘

興建一座佔地10公頃的海水化淡廠,需時6至7年,年產5,000萬立方米食水,約佔全港二十分之一用水量。若發展兩個合共生產逾億立方米食水的海水化淡廠,可應付本港食水增長,政府已預留兩幅建廠用地。其實本港早於1975年已建成第一個大型海水化淡廠,是屯門的樂安排,當時的技術是把海水汽化,燃料成本非常昂貴,82年決定停用及拆卸。
本港現仍有16個水塘,水務署研究後認為難再覓地興建新水塘,因為水塘需要配合附近的集水區引導雨水流入水塘,單靠水塘本身收集雨水是不足夠,現時可用的集水區都已使用。

未來食水政策重點方案

‧興建兩個海水化淡廠,其中一個位於將軍澳
‧大量用水用戶增加水費
‧設立節約用水標籤制度;慳水用品發給標籤
‧上水及粉嶺污水處理後循環再用作冲廁及灌溉植物

高用量用戶或加水費

【本報訊】水務署水資源管理諮詢文件提出調整水費,以減少用水的方案。消息說,現時低用量用戶已不用繳交水費,大用量用戶每立方米水費也較高,文件建議大幅提高大用量用戶的水費,以減低浪費食水的情況,「𠵱家好多食肆開大個水喉不停咁洗碗碟或者浸菜,已經可以告佢哋浪費食水,但搜集證據唔易,除非派個人企喺度計住時間。」
不過,由於調高水費問題敏感,水務署不會即時採用加費方案,而是日後若用水量增幅過高才引用。

新界北污水循環再用

諮詢文件也建議在上水及粉嶺使用污水循環再用的新技術,把污水經處理後重用,主要是冲廁和淋花。消息說,本港大部份地區用海水冲廁,只有內陸地區如上水和粉嶺沒鹹水而需用食水冲廁。政府現正在大嶼山昂坪吊車站外設首個污水處理後冲廁的公廁,將來會在整個新界北區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