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沙田城門河受到大潮日引起的海水倒灌現象影響,海水淹浸河邊的單車徑。座落屯門大欖涌河邊的聯安新村西的村民近一年也在大潮日「無覺好瞓」,每逢初一、十五,便苦受大欖涌河潮水淹浸村路之苦,惟要求政府部門加高行人路以解困,卻渺無音訊,一眾老弱村民惟有望潮興嘆。
居住大欖聯安新村西40多年的練先生在潮漲潮退中長大。無奈近一年多,觀潮已不再浪漫。練先生苦言,「每逢初一、十五嘅大潮日,啲水就會暴漲到離岸嘅泥路同埋100呎以外嘅行人路,一浸就浸到膝頭,出入好唔方便。」他指,有次其胞妹涉水途經行人路返家時,因看不清淹浸的路面,不慎踏中一條蜈蚣而被咬傷。
潮漲水位高於過去
練先生也不知道為何近一年潮漲的水位遠高於以往水平,「唔知係全球暖化定係咩原因,唔明點解浸得咁嚴重。」他指,沿着該段約100呎的泥路及行人路入村的民居約有10多戶,受影響的有數十人,每月遇兩次大潮,便受水浸威脅,其中一、兩戶更有水浸入屋情況。他向民政處反映,要求加高路面防範水浸,惟一直沒有消息。
「我哋條村大部份人都喺度住咗幾十年,唔係話搬就搬,況且只係一小段路水浸,只要政府肯正視就可以改善,唔知係咪受影響嘅人唔多,所以無人理。」練先生認為政府不應漠視一小撮人的需要。
向地政署查管轄權
民政事務總署回覆,去年11月收到聯安新村村代表及部份村民來信,要求將近大欖涌河的全段泥路小徑修建為行人路,以免在海水倒灌時將行人路淹浸。屯門民政事務處隨即將建議交給鄉郊小工程計劃屯門區工作小組討論。由於另有村民擔心修建行人路後,會封閉原有行人路,故雙方仍未達共識。
另外,該處於今年10月底收到一名村民來電,要求將近大欖涌河的其中一段泥路小徑加高為行人路後,已於11月初與該村民實地視察,現正着手處理其要求。由於這項屬新申請,該處現正向屯門地政處查詢該地段的管轄權,待地政處回覆後,該處會盡快跟進。
檔案編號:1126038
專家意見:治水浸須加高河堤
香港大學地理系地理學講座教授詹志勇(圖)指出,每逢初一、十五為大潮日子,屬自然現象。至於潮漲時水位突然升高,可能與當時的風向有關。「潮水本身有相當嘅高度,如果遇正吹向海岸嘅風,水位就會被推高。」另外,路面的地下水如果被抽走,土壤收縮,令地下沉積物的體積縮減,便形成路面下陷。如土地下沉,就會令潮水更易湧上。
詹教授補充,即使是全球暖化,將水平面推高的程度應相當小,不會浸至及膝的水位。另可看大欖涌河的地理情況,是否如吐露港一樣屬袋口位,當吹正東北偏東風時,海水就會被壓高,造成城門河水浸單車徑的現象。他補充,若要根治水浸問題,只有加高河堤,才能長治久安。
話你知:大潮現象
根據天文台資料顯示,每日通常有兩次潮漲和兩次潮退,而潮汐變化主要受月球和太陽引力影響,每月的新月或滿月前後,地球、月球和太陽三者會連成一線,水位會升得特別高和降得特別低,這現象稱為大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