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環天星碼頭被拆不經不覺一周年,民間團體與海事博物館趁天星小輪110歲生日前夕,本周末起在新中環碼頭舉行紀念展覽,讓公眾追思這段集體回憶。創辦小輪服務的波斯拜火教徒(Zoroastrian)後人,則對伴隨成長的碼頭被拆仍然感到難過,希望政府學會珍惜保護文物。 記者:黃偉駿
作為本港拜火會領袖之一,卓立德(RustomK.Jokhi)與天星碼頭有一份獨特感情,其祖先Dorabjee於1888年創辦了天星小輪前身九龍渡輪公司,他本人兒時經常乘搭天星小輪,「碼頭要搬,我感到很難過」。他認為,港府的保育工作有待改善,「新加坡、廣東都做得好好,我們的政府應該要做更多」。
以星為記象徵光明純潔
Dorabjee於1871年創辦本港首項渡輪服務,最初期是以蒸汽船隻運送麵包及麵包師傅往返香港島與九龍,但因當時沒有其他交通工具,便同時接載市民。1888年,他正式成立九龍渡輪公司,每日凌晨六時起,提供21班次往來服務,直至1898年,他將名下所有股份售予同年成立的天星小輪有限公司。
卓立德說,Dorabjee當年創辦渡輪服務時,選擇星星作為標記,原因是星星在拜火教教義中,含有光明及純潔的意思,時至今日,天星小輪已先後有33艘渡輪服役,全部以「星」命名。
今次天星紀念展於本月22日至明年1月18日舉行,由海事博物館、世界交通之友、等多個機構團體合辦,並獲天星小輪免費提供地方,卓立德則是活動主要贊助人之一。
中環海岸線變遷近百次
世界交通之友會務顧問羅仲仁表示,展覽除了展出數百張珍貴的天星歷史圖片,還有海上交通歷史,「大家都唔知道,原來中環條海岸線咁多年變咗90幾次,天星小輪唔係雙頭船,每次由九龍返香港,其實係用個尾嚟行」。
話你知:波斯國教傳入東方
拜火教(Zoroastrianism)起源於中東,曾經是波斯帝國國教,後來伊斯蘭教興起而式微,部份堅信拜火教的波斯人,便大舉移遷到印度西部一帶定居,被當地人稱為帕西人(Parsee)。
200帕西人定居香港
帕西人一出生便成為拜火教教徒,他們相信火是神聖及光明。
現時帕西人遍佈世界各地,但為數不多,估計全球只剩數十萬人口。帕西人擅於營商,早於1756年已經來到中國,隨後在澳門、香港一帶營商,但帕西人在本港的人口,多年來維持在200人左右,香港大學創辦人之一摩地(Mody)便是帕西人。
天星紀念展覽簡介
日期:07年12月22日至08年1月18日
時間:每日早上8時至晚上8時
地點:中環7號碼頭1樓
展覽內容:數百張珍貴天星圖片、海岸線演變、天星歷代船隊所有名稱及型號
費用:全免
查詢:2813-2322
資料來源:海事博物館